熊猫外交的赢家:巨型熊猫保育成效显著

图片源于:https://www.seattletimes.com/seattle-news/science/the-winner-in-chinas-panda-diplomacy-the-pandas-themselves/

华盛顿(美联社)—— 中国的熊猫外交可能有一个真正的赢家:熊猫本身。

几十年来,北京与美国和欧洲的多个动物园合作,旨在保护这一物种,如今野生巨型熊猫的数量已增加到1900只,远高于1980年代的约1100只,并且它们不再被视为“高风险”物种,而是被赋予了“脆弱”的安全状态。

美国人可以为这一成就感到自豪,因为保护这一物种并不是中国单方面的努力,而是一个全球性的合作,美国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与美国的圣地亚哥动物园及华盛顿动物园等动物园开展科学和研究合作,还与欧洲国家合作。他们在兽医学、遗传学和疫苗接种方面更先进,我们向他们学习,”中国四川省雅安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张和民表示。

张和民在近期参加的政府组织的媒体团中对记者表示。

雅安碧峰峡熊猫基地是66只熊猫的家园,这里的熊猫悠闲地徘徊,啃食丰盛的竹子,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植被环绕。

中国的巨型熊猫借展计划长期以来被视为北京软实力外交的工具,但其保育重要性可能是北京在与美方关系紧张的背景下重启合作,并向美国动物园送出新一对熊猫的重要原因。

一对熊猫于今年6月抵达圣地亚哥动物园,将在几周的适应期后向公众展示。

另一对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抵达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第三对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来到旧金山动物园。

它们的到来预示着新一轮的巨型熊猫保护合作的开始,此次合作是在第一轮协议于近年来结束后展开的。

由于美中关系当前困难,外界曾担心北京会退缩送出熊猫,但习近平主席于去年11月在一次访美期间的宣布打消了这种担忧。

这是一个很聪明的举动,有助于软化中国在美国民众心中的形象,但不太可能改变美国的政策,前驻阿曼大使、现为乔治城大学外交实践教授的巴巴拉·K·博丁表示。

“如果他们要让中国不被视为一个威胁国家,他们就送几对过于可爱的熊猫,”她说。“熊猫可爱、肥胖、毛茸茸,整天吃竹子,这样中国就显得像一个温柔可亲的国家。这是最好的信号。”

但博丁表示,“这并没有改变政治讨论丝毫。 公共外交只能做到这么多。它不会改变地缘政治和经济的考量。”

然而,保护问题使得双方保持合作。

张和民说,派遣熊猫到海外也是有好处的。

“在海外暂时生活的熊猫能够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促进对我们星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张说。“这有什么不好呢?”

张还表示,送往海外的熊猫都是为了基因优良而选出的。“它们有着非常高的遗传价值。如果它们繁育后代,幼崽也将拥有非常高的遗传价值,”他说。

尽管西方的研究在遗传研究方面走在前列,中国在饲养和行为训练方面则表现突出。“这是相辅相成的,”张说。研究人员表示,最终目标是帮助这些熊猫回归野外并生存,而更大的圈养熊猫种群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最早送往海外的巨型熊猫更多的是善意的象征,而不是为保护而先行的先驱,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共产党政府寻求与西方常态化关系。

1972年,在理查德·尼克松总统的历史性访华之后,北京赠送了一对熊猫——玲玲和兴兴——给美国,并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将熊猫赠送给日本、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其他国家。

当1980年代熊猫数量急剧减少时,北京停止了捐赠熊猫,转而进行更为赚钱的短期租赁,进而与外国动物园建立更长期的合作关系,开展研究和繁育工作。

在这种新安排下,梅香和天甜于2000年来到国家动物园,最终目标是拯救野生巨型熊猫。 在梅香在华盛顿生活的23年中,她产下了四只存活的幼崽:2005年的泰山、2013年的宝宝宝、2015年的贝贝,以及2020年的小七吉。

所有幼崽都已被送回中国。

贝贝于2019年返回中国,上个月在雅安碧峰峡熊猫基地的工作人员描述这只近九岁的雄性熊猫为社交性很强的熊猫,它走到一排竹子面前,用牙齿挑起一根,坐下来享用,吸引了一群游客的围观。

史密森学会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揭示熊猫生物学和行为的奥秘,获得它们的营养需求、繁殖习惯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见解,”国家动物园在其关于熊猫计划的宣传资料中表示。

该动物园的生态学家们也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恢复巨型熊猫的自然栖息地。

多年来,该动物园已筹集数千万美元用于其熊猫保护计划,包括向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支付的每年100万美元的费用。

“基金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它是用于保护野生巨型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科学和研究资金,”张说。“他们对此非常明确。这并不是中国政府的收入。”

出生在海外的熊猫在返回中国时可能面临语言障碍,负责贝贝和其他两只海外熊猫的饲养员李晓燕表示。

“一些熊猫可能很快而轻松地适应回归,而另一些则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新环境,尤其是在人为因素上,如语言,”李说。“在国外,你会讲外语。而在中国,使用的则是中文,甚至是四川方言和雅安方言。”

—— 美联社视频制作人卡罗琳·陈为此报道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