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西北地区电影人共同举办《贝多芬在北京》纪录片的社区放映

图片源于:https://www.chestnuthilllocal.com/stories/nw-filmmakers-beijing-to-mark-historic-china-visit,29161

三位西北地区的电影制片人 — 来自切斯纳特希尔的居民、来自西山地区的居民,以及来自弗劳顿的圣约瑟夫学院的校友,将于9月7日晚上7点在宾夕法尼亚会议中心的迈克尔·A·纳特剧院举行他们获奖纪录片《贝多芬在北京》的社区放映,以纪念费城管弦乐队历史性访华50周年。

这三位共同导演包括来自切斯纳特希尔的肖恩·穆拉利和“圣约瑟夫学院”毕业生珍妮弗·林,以及西山地区的居民萨姆·卡茨,他是历史创作制作公司的创始人,也是《贝多芬在北京》的执行制片人。他们拍摄的影片讲述了这一历史性事件,该事件始于1973年9月10日,“华丽的费城音乐家”走进了未开拓的政治与音乐领域,成为第一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演出的一支美国管弦乐队。

当时,中国处于孤立状态,并且受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数百万中国人大量迁移、“再教育”和奴役的影响。尽管如此,乐队巡演周围的热情和兴奋是显而易见的。

在9月7日的放映结束后,萨姆·卡茨将采访1973年巡演的乐手。珍妮弗·林也参与了对话,她还撰写了关于此次巡演的伴随口述历史。在1983年,林被费城问询报纸雇用,在那里工作了31年,最终达成了她成为1990年代在中国工作的外派记者的梦想。

林上周表示:“这次巡演是费城音乐家与中国音乐家之间前所未有的文化交流的开始。我们的纪录片庆祝了费城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篇章,以及美国和中国音乐家之间的紧密文化联系。”

穆拉利在搬到切斯纳特希尔之前在格曼敦和西山地区分别居住了34年和19年,她在2017年与管弦乐队和HMP核心团队一起前往中国。“北京和上海街上的人流数量令人震惊,”她上周回忆道。“这两个城市的天际线令人惊叹,充满现代感和霓虹灯。尽管在天安门广场的抗议事件发生多年后,街上仍然有大量的警察和军队存在。

“我感到惊讶的是,中国的古典音乐观众远比美国年轻。《贝多芬在北京》是一个层次丰富的故事,我认为我们成功地将它美丽地讲述出来。”

卡茨没有去参加《贝多芬》的纪录片拍摄,但他之前出差前往中国的次数已经达到了五次。“我们的叙事和在《贝多芬》中的创意都非常出色…”他上周表示。“最重要的是,我为我们与乐队的合作感到自豪!”

当被问及他和他的团队目前正在进行哪些电影项目时,已经在西山地区与妻子康妮住了40年的卡茨表示:“我正在进行两个重要项目:’从男孩到名人’,讲述体育记者雷·迪丁杰与前费城老鹰队名人堂接球手汤米·麦克唐纳之间的终身友谊,这个项目部分基于雷的剧本《汤米与我》。另一个项目是关于费城20世纪音乐历史的五部分系列《城市的灵魂》。

根据林的说法,在1973年管弦乐队访问期间,居住在中国的美国人不到100人。“在飞机上的费城人数量还超过这个数字,达到了130人,”她在早前的采访中告诉我们。“他们遇见的中国人从未接触过美国人…

“1979年,我爸爸带我们去了上海。那时他们才开始从文化大革命中恢复。我们住在我爸爸成长的房子里。那里面至少有三个家庭住在同一幢’联排别墅’里。现在那里全是高楼大厦,各个城市之间都有子弹列车。现在每个城市都有像金梅尔中心那样的华丽音乐厅。”

林特别喜欢位于费城管弦乐团的小提琴手鲍勃·迪帕斯夸尔的一个小故事,他在北京的一条街上看到一个小孩在拉小提琴。“鲍勃开始在那个小孩的小提琴上演奏西贝柳斯和巴赫,”林表示。“大约100人围住过来听。他们从来没有听过这种音乐… 这项工作占据了我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但我为这部电影和这本书感到无比自豪,后者探讨得更深入。”

当被问及她和她的伴侣为何选择搬到切斯纳特希尔时,穆拉利回答道:“我们曾考虑尝试去市中心,这样我们就可以步行去看音乐会、电影和餐馆。然后大流行来了,我们才意识到社区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我们的朋友就在身边,我们可以轻松进入威萨希肯川,享受我们喜爱的独立书店、咖啡馆、酒吧、餐馆和食品合作社。在西北费城有一种合作和社区精神。”

有关9月7日活动的更多信息,请访问beethoveninbeijing.com并在bit.ly/BeethovenTicket上注册。入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