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军事紧张局势持续升温,中国人民解放军加大了对封锁的模拟演习,显示出北京施加的压力与日俱增。
在这一紧张的背景下,前总统马英九本月前往中国厦门,参加一个名为“海峡论坛”的年会,旨在促进两岸关系的交流。
马英九在2008年至2016年期间担任台湾总统,目前已退休,并与支持与中国关系更加紧密的在野党中国国民党(KMT)有关联。
马英九以私人身份参加此次论坛,受“19学院”文化青年项目的邀请,该项目旨在促进共同的中华文化遗产。
与以往国民党在任官员的访问不同,马英九此次没有任何正式的政府或党的职务,但由于他是前总统,其在场仍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台湾执政的民进党(DPP)迅速对此活动表示批评,称其为北京“统战”努力的一部分,旨在培养政治影响力,而马英九的基金会则为此辩护,称其为文化交流的表现。
要理解马英九此次访问引发的争议,必须回顾十年前台湾青年主导的政治觉醒是如何重塑公众对中国的态度,以及对马英九本人的看法。
其中,马英九重回两岸聚光灯下,使人想起台湾近期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
那年,学生抗议者占领了台湾立法院,反对马政府与北京达成的贸易协议。学生们认为该协议未经适当的民主审查。
“太阳花运动”激发了台湾青年人的政治觉醒,增强了他们对与中国关系的怀疑态度。
这一运动削弱了公众对马英九及国民党的信任,其影响至今仍在。
马英九2025年重新参与两岸交流,甚至以文化的名义,重新开启了对于台湾应该如何与北京互动的未解决的辩论,尤其是在后太阳花世代中。
马英九的此次访问,部分是为了重新塑造国民党的对华战略,该战略在过去十年里在年轻选民中失去了信誉。
通过强调文化共同性——如共享的语言、信仰传统(如妈祖信仰)及家庭关系——马试图为两岸交流辨识一个“安全区”,与更为复杂的主权和安全问题区分开来。
然而,尽管文化外交在理论上风险较低,但在实践中却充满了政治色彩。
民进党认为这样的举动是危险的天真,甚至是对北京议程的共谋,而国民党则将其视为减少摩擦的必要渠道,尤其在正式的两岸对话被冻结以及美中竞争加剧的背景下。
当国民党的官员访问中国时,批评者称其为屈服;而当民进党的领导人会见西方官员时,北京则会视其为倾向于独立。
这种国内的分歧具有战略意义。
台湾的两个主要政党越来越多地将中国政策用于定义他们的政治身份,而不仅仅是指导外交关系。
因此,马英九的访问成为了国家方向更广泛斗争中的一个焦点。
目前,国民党在与台湾民众党(TPP)的联合执政下控制立法机构,试图反击民进党认为的过于对抗的姿态。
民进党则警告,类似的访问可能被北京利用以分化和收编台湾内部。
真正的危险不在于这种接触本身,而在于误解。
正如2022年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的南希·佩洛西访问台湾,这一举动在台北被视为民主团结,但在北京眼中则被视为挑衅——跨海峡的举动在战略不信任的透镜下被扭曲。
台湾内部同样适用这一动态:国民党官员访问中国时,批评者称其为屈服;民进党领导人与西方官员会面时,北京则觉得是倾向独立。
误读已不再是偶然,而是两岸关系及台湾国内政治的结构性特征。
尽管在党的激烈争论中,公众舆论仍保持相对谨慎。
国立政治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台湾民众支持维持现状——既不是与中国统一,也不是正式独立。
这种务实的中间立场与两个政党提供的二元叙事相悖,显示出将马英九的访问误读为战略重组信号的风险。
国际社会,尤其是印度太平洋动态的观察者,应谨慎解读这样的发展。
像马英九的文化接触可能并不意味着政策转变,而是反映了台湾两极化民主的约束。
在一个误解(无论在国家间还是国家内部)已成为结构性特征的政治气候下,即便是象征性的举动也易被扭曲。
尽管如此,文化外交仍然是两岸接触的少数可行工具之一。
它无法解决北京和台北之间的核心争端,但它可以帮助管理紧张局势,为对话保留空间。
在一个日益被零和逻辑定义的地区,这样的空间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采取三项措施来帮助这种情况。
首先,支持非正式的“Track II”交流,包括学者、艺术家和文化领袖,维护在正式外交框架外的联系方式。
其次,鼓励在台湾的两岸政策的两党对话,将其框架化为长期国家利益,而非短期政党利益。
最后,推动多边论坛——涉及台湾和中国,主题广泛,如环境或遗产合作——以便在不妥协主权问题的情况下实现间接接触。
虽然文化外交无法解决核心的政治争议,但它在减少误解和防止冲突升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马英九的访问可能不会改变台海关系的轨迹。
但在一个日益缩小的外交空间和增长的不信任中,即便是瑕疵的举动仍然具有其效用。
如果理解无法恢复,仍然可以使之不那么危险。
图片源于:lowy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