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中国外交部发布了一则声明,强调解决复杂问题并非易事,重申了“宁谈勿战”的立场。虽然各方的立场存在重大分歧,习近平主席依旧表示,与其对抗,不如寻求对话。该声明的表达方式显示了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清晰立场:偏向长期的战争,这无疑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官僚用语。
本文将分析中国在乌克兰战争中的利益,更新之前关于中国如何从这一冲突中获益的观察。我们将重新审视过去一年中发生的关键政治和军事事件,以及在本周中国官员表态的影响。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佳·卡拉斯(Kaja Kallas)会晤时,明确表示北京无法承受俄罗斯在乌克兰失败的后果,因为这将使美国将全部注意力转向中国。
通过王毅的这一表态,可以看出,中国实际上将乌克兰战争视为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有利因素。从战略、经济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看,习近平及其顾问认为乌克兰的持续战争对中国是有利的,尽管他们可能并未对乌克兰人民的道德困境表现出 empathetic。
战略利益方面,首先,乌克兰战争吸引了美国决策者的大量关注。尽管一些评论员呼吁美国将重点放在中国问题上,但美国保持安全、统一和繁荣的欧洲的战略目标意味着,美国必须继续在乌克兰的防御上投资。
每一分美国决策者花费在乌克兰的时间都是无法关注中国威胁的时间。因此,中国希望美国在乌克兰的投资和关注能够持续越久越好。
其次,乌克兰战争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观察现代军事战略和技术的巨大测试场。乌克兰的无人机作战和其他新概念正在为中国在未来的战争中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空袭也为中国对台海潜在冲突的战略概念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战争时间越长,中国能够学习的东西就越多,从而为擦窗未来与美国及其盟友的冲突做好准备。
经济上,自乌克兰战争开始以来,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剧增,2023年中俄贸易较前一年增长了26%。在此期间,中方向俄罗斯的出口猛增了46%。中国已成为俄罗斯能源的最大进口国,中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获利丰厚。
另外,西方制裁使得中国在与俄罗斯的关系中获得了更多的杠杆。虽然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并不表现在某种形式上,但这种变化已使得中国在对俄能源和商品的获取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乌克兰战争的持续使得中国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得以与西方对抗,进一步巩固了国家安全和政治纯洁性。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希望以乌克兰战争作为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影响的工具,促使更多国家远离美国的影响力。
这一切都表明,乌克兰战争对中国来说,既是一场战略机遇,也是经济利益的源泉。尽管国际社会对中国与俄罗斯关系的强烈关注,但中国似乎并不打算改变当前的战略,更多地是在寻找机会来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地位,同时借此机会研究现代战争的经验。
总之,乌克兰战争的持续显然对中国的战略、经济和意识形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西方国家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外交和经济措施,迫使中国重新考虑其在此冲突中的立场。然而,看起来在短期内实现这样的改变并不容易。因此,战争长时间的延续,可能更符合中国的利益。
图片源于:mickr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