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速海外矿产投资 赴外收购潮涌现

近年来,加拿大、美国等传统市场的地缘政治气候愈发紧张,中国在海外矿产资产收购方面及时趁势而至。

根据《经济学人》2023年的数据,中国公司在国际矿业项目上的支出约为160亿美元(不包括少数股权投资)。

其中一些显著交易包括对阿富汗一座铜矿的50亿美元投资,对加纳一座金矿的10亿美元投资,以及未来五年在赞比亚投资50亿美元的承诺。

中国还收购了在菲律宾的坦帕坎矿(Tampakan)的一部分股权,该矿是全球最大的铜矿。

铜已经成为这些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因其在建筑、工业和电动汽车中的广泛应用。

事实上,2023年中国用于海外矿业的大部分资本(超过一半)投入了铜项目。

此外,锂、钴、镍等关键矿产也成为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刚果民主共和国(DRC)在这一战略中占据了中心地位,该国拥有全球67%的钴储量以及大规模的铜储备,其铜矿床是全球平均的四倍。

刚果还富含稀土和其他重要元素,因此中国投资者在该国矿业的主导地位不足为奇。

随着投资的多元化和扩展,有研究显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矿业投资在2024年达到了180亿英镑,创下自该倡议于2013年启动以来的最高水平。

分析师们预测,中国的矿业并购活动将继续保持高水平。

近期的交易例证包括紫金矿业以12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的一座金矿,以及白银有色集团以4.2亿美元投资巴西的Vale Verde矿。

这些举措使北京在全球能源与技术转型中进一步巩固了其主导地位。

专家表示,中国集团正在与时间赛跑。

Appian Capital Advisory创始人迈克尔·谢尔布(Michael Sherb)指出:“他们意识到自己只有有限的机会窗口,因此正在努力在地缘政治局势变得更复杂之前,尽可能多地达成合并和收购。”

这种“地缘政治”情势指的是,欧洲和北美政府对北京日益增强的不信任,为投资规则的收紧奠定了基础。

尽管欧洲希望在能源转型方面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不同公司的竞争加速了中国金属矿业公司的并购活动。

由政府推动的多个集团同时竞标,能够提高出价,并优化最佳报价。

这些公司通常在政治不稳定的地区投资,接受较低利润,确保获得项目,从而增强了对东道国的控制。

这一扩大模式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中国向高技术产业过渡的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格里菲斯亚洲研究所的克里斯托夫·内多皮尔(Christoph Nedopil)指出,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转型推动中国公司寻求对关键材料的直接控制。

虽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是基础设施,但它也促进了矿业投资的优先级。

然而,中国在采矿和加工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也使全球经济面临“单一失败点”的风险。

如果北京遭遇内部危机(无论是健康、政治还是经济),那么整个电池及高科技市场都将面临供应中断。

此外,中国在关键处理阶段(如石墨、电极、阴极)设定价格的能力限制了其他参与者的反应能力。

因此,西方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急需投资多元化供应源,推动回收利用,并支持自身的精炼项目。

否则,它们将受制于北京的政治决策。

只有通过协调、全面的战略,才能消除对关键矿产的访问风险。

短期内的地方矿业奖励虽然有效,但没有与南美、非洲、印度等替代供应商建立联盟及投资精炼能力,西方将难以打破中国的垄断。

与此同时,促进回收与研究化学和技术替代品将减轻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压力。

政府和公司必须制定一个行动计划,结合税收激励、区域合作协议和材料创新计划,以确保更具弹性和竞争力的供应链。

图片源于:atalay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