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6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较5月份的2.4%有所上升,符合经济学家的预期。
环比方面,6月价格较5月上涨0.3%,高于5月的0.1%。
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通胀同比上升2.9%,月环比增长0.2%,核心数据也显示通胀有所加速。
汽油价格在6月环比上涨1%,而食品杂货整体价格上涨0.35%。
家用电器连续第三个月价格上涨,且服装、玩具、音响设备、鞋类及运动用品价格普遍攀升,这些品类多为进口商品,显示出关税开始影响消费者支出。
租金涨幅放缓,6月同比仅上涨3.8%,为2021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
尽管部分商品价格上涨,但新车及二手车价格依然维持下跌趋势,部分抵消了整体通胀压力。
总统Donald Trump实施的广泛进口关税纷纷开始传导至消费层面,导致部分商品成本上升。
批发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尽管制造业生产资料如通讯设备价格上涨,整体生产者价格月度保持持平,反映了运输仓储服务需求减弱的影响。
分析人士指出,企业库存补充和价格管理策略,以及进口商品存货积压曾延缓了关税对消费者价格的直接冲击,但随着存货逐步消耗,进口关税成本正逐渐转嫁给终端消费者。
美国商务部近期宣布针对墨西哥番茄进口实施17.09%的反倾销税,旨在保护国内农民利益,但同时也将推动消费者支付更高的食品价格。
小企业方面,以出口中国制造商品为主的企业正遭受关税成本上升压力,不少已开始提高产品售价以维持运营。
部分中小企业代表对此表示担忧,认为高昂关税削减了盈利空间,限制了其为美国本土创造就业的能力。
消费者方面,通胀上行趋势已开始引发预算紧张,许多家庭调整消费行为以应对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
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Jerome Powell此前曾表示,面对关税对价格的潜在推高效果,货币政策调整需审慎权衡,近期通胀数据加剧了这种谨慎态度。
白宫方面则强调,核心通胀率低于预期显示政府控制物价的努力初见成效。
展望未来,随着新一轮关税自2025年8月1日起实施,市场预计进口商品价格将继续承压,通胀水平可能进一步攀升,金融市场和消费者信心面临挑战。
美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关税政策是美国重塑制造业和贸易格局的战略手段,但其短期内对消费端价格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相关政策的调整和贸易谈判进展将成为未来影响物价走势和经济表现的关键因素。
各界呼吁政策制定者和商界加强合作,合理应对关税带来的冲击,保障美国消费者利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美国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2.7% 关税影响开始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