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罗斯、中国和印度三国间的新战略协作即将形成,全球地缘政治的格局正经历重大变革。
这一新兴集团并不是固定的反美同盟,而是一种基于实际需求的利益汇聚。
俄罗斯需要盟友支持,而中国希望消弭潜在威胁,印度则追求在复杂竞争中的战略自主。
这一合作关系有效地打破了美国长期以来试图将俄罗斯与中国分开的外交政策目标,为全球政治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新权力中心。
最近关于俄罗斯与中国关系的评估显示,双方的接近度愈发显著。
俄罗斯对中国在乌克兰冲突中的支持越发依赖,双方在国际政治重要议题上的观点一致性也日益显现。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已向欧洲官员表明,中国不能承受俄罗斯在乌克兰失败的后果,
这将使其面临美国强大压力的严重局面。
双方在军事合作和联合演习方面的紧密关系也亟需引起观察者的高度关注。
然而,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反美主义。
目前,莫斯科和北京即将迎来一场重大的地缘政治胜利。
这一胜利将意味着俄罗斯、中国和印度三国间的谅解和合作。
自深厚的俄罗斯和中国关系形成以来,印度与俄罗斯间的缔结亦有七十年之久,
印度在其军事需求上极度依赖俄罗斯的国防工业。
此外,乌克兰战争迫使印度成为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进口国。
2025年6月,印度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显著增加。
这些进口对印度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印度对西方威胁制裁的耐心已经所剩无几,尤其是在西方对俄罗斯天然气和石油的广泛消费面前。
印度此时与中国达成协议的动机也颇为复杂,尽管与中国的长期地缘政治竞争依然存在,
印度并不能与中国完全对抗。
根据查塔姆之家近期的一篇论文,印度目前既不会成为与中国对抗的西方盟友,
也无法在现阶段对抗中国。
首先,2024年,尽管经过长期复杂的谈判,印度与中国的边界问题得以解决。
其次,印度始终坚持自身无可置疑的战略自主性,
并不会成为其他国家政策的附庸。
尽管印度与美国、澳大利亚及日本在“四方安全对话”中有所合作,
但并不意味着其会与西方共同对抗中国。
第三,印度在工业发展上,对于中国的组件和原材料供给的依赖性,
削弱了西方政策制定者关于印度能够从多元化全球供应链中获益的论述。
第四,中国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最近危机中对于巴基斯坦的坚定支持,
极大地阻碍了印度的胜利。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对印度的恐怖袭击支持,
以及其核威慑与中国的武器转移,抑制了印度的决定性胜利,
并防止印度在南亚成为无可争议的霸权国家。
特朗普政府不稳定的关税政策,威胁了印度的经济增长,
并削弱了与华盛顿的相互信任,
使得印美之间的合作基础持续受损。
出于以上种种原因,印度与中国的休战或暂时和平非常明智。
对中国而言,这一协议可缓解来自愤怒的印度可能带来的潜在威胁,
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政策中对中国产生的敌意。
显然,中国正在努力减少美国在乌克兰、印度及东南亚的压力。
因此,尽管中国在东南亚的海军与核武力量不断增长,
但中国与俄罗斯愿意签署将东南亚地区设为无核区的条约,以突破美国的围堵。
印度对边界问题现状的接受,
也证实了中国的看法,即印度虽然是潜在威胁,
但在作为亚洲大国的竞争中无法与中国匹敌。
这一发展使得中国能够淡化甚至忽视印度的边界诉求。
例如,尽管与印度达成边界协议,
中国仍在推进对阿鲁纳恰尔邦地区的领土主张。
因此,在印度外交部长杰肖克和主席习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的会谈后,
中国烟红灯记下俄罗斯重启三国合作的提案。
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外交胜利。
但对俄罗斯来说同样如此。
俄罗斯的三国合作倡议可追溯至三十年前的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
普里马科夫曾担心,90年代俄罗斯必须更向中国靠拢,
可能会陷入两大亚洲合作伙伴间的竞争之中。
如今,俄罗斯将获得更高的国际地位以及更重要的外交和经济支持,
以应对来自西方的压力,包括制裁。
同时,它也为自身成为主要亚洲参与者的长久目标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因此,俄罗斯在追求此构想的过程中表现出顽强的执著,现如今印度表示出接受三国合作的意愿,
与中国共同站在了一个重大的外交成就的边缘。
莫斯科和北京一直认为,四方合作机制与印太战略是对其的排斥,
仅仅是人为的构建。
如今,这一追求似乎已实现。
总的来说,这些发展标志着美国政策的重大失败,
其尝试实现“逆尼克松”破裂中俄联盟的梦想显然是一种幻想。
这一幻梦并不基于现实,毕竟莫斯科在多种因素下对北京日益依赖。
现在,部分由于对中国和印度的强硬政策,
这一三国协作正逐渐成为亚洲及全球政治中的一个根本性因素。
希望美国行政当局能从这一失败中吸取教训,
反转其政策,而非偏离尼克松与基辛格的战略思路。
图片源于:nationalsecurity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