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伊朗新军事合作伙伴的崛起

在以色列与伊朗进行为期12天的激烈战争后,伊朗的军事力量遭到重创,该战争还涉及了美国的直接干预, 中国正成为伊朗重新建立威慑力的主要候选者,随着中东局势的紧张局势持续升温。

这一趋势标志着伊朗长期以来从另一个战略伙伴俄罗斯获取武器的努力发生了变化,俄罗斯因其在乌克兰的持续战争和其他地缘政治制约而无法履行交易。

另一方面,北京在东欧和中东这两场世界上最致命的战争中相对保持坚挺,尽管它仍在与莫斯科和德黑兰发展合作。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范洪达(Hongda Fan)告诉《新闻周刊》,
“目前,增强空中防御能力显然是伊朗的紧迫任务”,他补充道:“中国在战斗机开发等领域确实取得了显著进展,吸引了全球关注。”

这一进展在5月期间得以显现,当时巴基斯坦作为中国的主要合作伙伴,在与印度的一场短暂但激烈的战斗中使用了中国的成都J-10C多用途战斗机, 据报道击落了多架印度飞机,包括法国的达索阵风战斗机。

在最近几个月国际秩序动荡加剧的背景下,范认为中伊之间的军事合作有望加深,尤其是“中伊两国都是西方大国政策的受害者。”

但他指出,如果德黑兰希望与北京的合作提升至更接近于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全天候”和“坚如铁石”的协议,伊朗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其外交政策。

“需要注意的是,与伊斯兰堡不同,一些德黑兰决策者常常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范说。“这一大国心态在当代伊朗并不罕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外交关系的发展。”

他补充道:“我个人相信,如果德黑兰表现出足够的意愿和对中国的信任,北京将不会拒绝在军事领域与伊朗合作,包括武器方面。”

《新闻周刊》已联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和伊朗驻联合国代表团以寻求评论。

向东但不均衡

在已故伊朗总统易卜拉欣·莱西(Ebrahim Raisi)任内,伊朗明确开始了其“向东看”的战略,莱西是2021年当选的坚定的保守派,接替了更为温和的哈桑·鲁哈尼(Hassan Rouhani)。

鲁哈尼推动与西方改善关系的努力在特朗普总统于2018年退出2015年核协议的第一任期内遭遇严重挫折。

然而,伊朗的向东漂移早在更久以前就已开始,始于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与美国和欧洲有着紧密联系的君主制。

然而,德黑兰也习惯于孤立,世界大部分地区,包括冷战时期的对手美国和苏联,在1980年对战后革命伊朗的入侵中更倾向于支持伊拉克。

虽然中国在整个八年冲突期间也向伊拉克提供了一些装备,但随后逐渐崛起为伊朗最可靠的国际合作伙伴之一。

此后,中国对中东的兴趣主要是由经济利益驱动,同时保持了一定的谨慎。尽管对伊朗的石油依赖程度很高,并愿意在多个领域扩展合作,但军事合作至今主要局限于联合军事演习。

这些演习大多是在与俄罗斯的合作下进行的,伊朗与俄罗斯的关系非常复杂。

莫斯科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弗拉基米尔·萨金(Vladimir Sazhin)指出,俄罗斯和伊朗的关系可以追溯到500年前,在这段时间里两国经历了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但“从未”形成真正的联盟。

当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时,两国在中东找到了新的对齐,伊朗和俄罗斯共同支持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Bashar al-Assad),抵抗反叛者和圣战者。

同时,德黑兰加紧了对苏霍伊Su-35战斗机和S-400地对空导弹系统等设备的采购,以准备应对上个月爆发的冲突所产生的情形。

伊朗还向莫斯科提供了一些军事支持,与其分享了生产Shahed型自杀性无人机(也就是“巡航弹”)的许可证,这已成为俄罗斯在对乌克兰的战斗中常用的工具。

然而,尽管有这些进展,双方关系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因莫斯科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地转向欧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致命的冲突。

阿萨德的政府最终崩溃,伊朗的军售需求大多数未能实现。

“过去几十年间,两国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规模非常有限,”Sazhin表示。“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们的关系特点起伏不定,伊朗对俄罗斯的要求通常过高,导致莫斯科无能为力或不愿意履行。”

“原因在于:由于俄乌冲突,俄罗斯对武器和军事装备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俄罗斯自己能够独立生产武器,例如无人机,而这些之前是伊朗提供的。”

他表示,“伊朗的政策日益明显地转向与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

重新校准的迹象

已有报道称,伊朗对中国装备的新请求,尽管其真实性和状态尚无法被《新闻周刊》独立确认。

本月早些时候,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否认了《中东之眼》报道的一则消息,报道称德黑兰已从北京获得地对空导弹系统,尽管该使馆表示,“中国从未向参与战争的国家出口武器,并保持对双重用途物品的严格出口控制。”

在数家媒体报道与伊朗寻求J-10C战斗机的高级讨论有关的单独报道时,中国国防部并未确认或否认该发展,发言人表示,“中国始终以审慎、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军事出口,愿与友好国家分享其装备开发成果。”

该声明还由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发言人刘鹏宇分享给《新闻周刊》,他还谈到北京在中东保持平衡、和平的做法,避免参与地区竞争。

他表示:“中东的局势依然复杂且敏感,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和平谈判,缓解局势,这一立场始终明确。中国从未在中东寻求任何自私的利益,也不寻求势力范围,更不参与地缘政治竞争。”

“我们将继续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倡议,承担负责任的大国角色,为实现中东的和平与安宁作出贡献,”他补充道。

中伊两国在其他领域已经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尽管中国每月从伊朗购买约50万桶石油远远低于其他来源,比如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但这一数量构成了伊朗出口的绝大多数,因美国主导的制裁,给伊朗带来了急需的收入。

几乎所有中东国家,除了以色列外,伊朗也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成员,这是一项跨洲际的基础设施项目网络。

伊朗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东西方贸易网络的重要走廊。

两国还与俄罗斯共同参与了两个新兴的国际集团,伊朗是其中的新成员——金砖国家(BRICS)和上海合作组织。

然而,这两个组织并不构成军事联盟,2021年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或与俄罗斯于一月份签署的类似协议均不包含共同防御条款。

后者协议仅规定在发生冲突时,双方“不得对持续侵略的侵略者提供任何军事或其他援助。”

这项条款与去年6月中俄与朝鲜签署的综合战略伙伴协议中的相应条款发生了显著差异,后者协议规定在遭到敌对第三方攻击时,双方需互相援助。

不过,俄罗斯总统普京决定将自己在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为期12天的战争中的角色限制在谴责的言辞上,Sazhin将其描述为“中立”。

观察者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项目的研究员阿列克谢·扎哈尔诺夫(Aleksei Zakharov)表示,“莫斯科仍在对中东各方保持谨慎的平衡,而伊朗——虽然最初向俄罗斯提供了支持——对于卷入俄乌战争持谨慎态度。”

尽管他告诉《新闻周刊》,俄罗斯与伊朗的防务合作水平可能比看起来更深,但他指出,“公开可用的信息是有争议的。”

“目前尚不清楚关于战斗机供应的合同是否已履行,”Zakharov说,“或是伊朗如报告所述,从俄罗斯转向中国战斗机。”

平衡盟友与敌人

即使伊朗选择转变,外界也不指望中国会采取任何激烈措施来终止与以色列的关系,后者被北京独特地描述为“创新的全面伙伴关系”。

与俄罗斯一样,Sazhin指出,俄罗斯与以色列保持着正常的、商业化的关系,即使以色列官员不断批评这两个国家在过去21个月中消耗该地区的战争立场。

德黑兰的安全分析家阿里雷扎·塔哈维尼亚(Alireza Taghavinia)对中国和俄罗斯能够与伊朗对齐的程度表示怀疑,考虑到这两大国与以色列及西方国家与德黑兰的竞争对立关系。

“伊朗不应期待这两个国家能给予太多,因为它们也有各自的国家利益以及与西方和以色列的关系,”他告诉《新闻周刊》。

“例如,中国每年与美国的贸易额达到数千亿美元,而俄罗斯也意识到以色列30%的居民是俄罗斯人,这肯定在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中,普京不希望以色列被伊朗摧毁,”他补充道。

尽管如此,他认为德黑兰别无选择,只能加深与北京和莫斯科的关系。

“在许多问题上,伊朗向中国和俄罗斯求助并不是出于任性或兴趣,而是出于必要,因为它没有其他选择。”

与此同时,中国和俄罗斯也有维持与伊朗紧密关系的重要动机,即中国在挑战美国霸权和防止北约扩张方面的考虑,而北京在其工业未来中尤其需要“可持续的、能自给自足的能源来源”。

他进一步指出,从伊朗方面来看,尽管强硬派的莱西热衷于增强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但继任的改革派总统马苏德·佩泽什基安(Masoud Pezeshkian)仍在推动与美国和欧洲重设关系,尽管目前德黑兰与西方的关系紧张。

“我必须说,伊朗与俄罗斯和中国有许多共同利益,但在许多情况下,伊朗的亲西方政府并没有表现出太大兴趣,”塔哈维尼亚表示。

展望未来,他认为“伊朗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合作应继续,但我们不应指望与它们建立100%战略关系,因为伊朗的地区对手对俄罗斯和中国也很重要。”

伊朗处于十字路口

尽管伊朗和以色列均在冲突中宣称胜利,双方在短短12天内互相发动了数百次攻击,但伊朗的损失却是惨重的。所有关键的核设施要么被摧毁,要么受到严重损坏,空中防御和导弹库存的损失,关键的军事官员和核科学家也被杀害。

更为重要的是,伊朗耗资巨大的抵抗轴心的盟友网络也几乎被消灭。

莫斯科在最新冲突中的缺席,可能使德黑兰更迫切地推动其战略的更广泛重塑,试图把挫折转变为机遇。

危机集团的伊朗项目主任、乔治城大学的客座教授阿里·瓦耶兹(Ali Vaez)认为,伊朗对俄罗斯在战争中的反应深感失望,同时表明“他们的武器也未能与西方技术匹敌”,这使中国在德黑兰眼中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然而,类似范洪达的观点,他表示,是否能够实现战略再考虑也取决于伊朗能否改变中国认为不希望见到的行为,这将为合作开辟新机会,甚至可能获取尖端武器。

“对中国来说,伊朗的问题是,它太过于麻烦,”瓦耶兹告诉《新闻周刊》。

“如果伊朗的行为能够减少对中国的风险,”他补充说,“那么北京可能会更愿意加深与德黑兰的军事关系。”

图片源于:news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