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oregonlive.com/news/2024/04/cemetery-events-center-around-keeping-the-memories-of-chinese-americans-buried-there-alive.html
1890年,波特兰的居民中每十人就有一位是华人,使波特兰的华人社区成为当时美国第二大华人社区。
“自1850年代以来,华人就一直在俄勒冈州和波特兰生活并谋生,”珍妮弗·方在上周末于里弗维尤公墓的查尔斯·弗朗西斯·亚当斯纪念教堂的彩色玻璃礼堂里对着五十多名听众说道。
“他们在这个城市建立社区,创造商业,与整个州建立社会联系。”
在教堂的前排座位上,陈氏家族的成员们专注地听着方讲述波特兰华裔美国人的历史,许多先人安葬于里弗维尤公墓。
根据家族成员的说法,陈氏家族是源自于梅扬的一个家族集合,梅扬是波特兰第一位被记载的华裔美国女性。
方博士,历史学博士,平时在皮托克大厦历史博物馆工作,担任解释与社区参与的主任。
然而,在这一天,她正在进行关于孤松公墓和里弗维尤公墓与波特兰华裔社区历史联系的两场讲座中的第二场。
此次活动的时机恰逢4月15日的清明节前两天,组织者的选择并非偶然,包括孤松公墓和里弗维尤公墓的基金会以及与里弗维尤公墓有亲属的知名华裔家庭。
每周六举办历史导览的志愿者团体“孤松之友”也参与了此次活动的组织。
清明节大致翻译为“扫墓”,是一个围绕照料亲人墓地和缅怀逝者的中国节日,方讲述道。
她表示,这个节日与讲座的精神息息相关,旨在保持对埋葬在孤松和里弗维尤公墓的人的记忆。
将这一导览与清明节结合,也是“与希望与这一实践建立更多联系的华裔美国人互动的良好方式,同时也让更多外界人群了解到这一特定实践的内涵,”她补充道。
方在里弗维尤公墓的讲座是她当天的第二场讲座。第一场在孤松公墓的第14块墓地进行,孤松公墓是从1850年代到1940年代华裔美国人的历史墓地。
在里弗维尤,方追溯了华裔美国人在波特兰的历史,始于1850年代,当时一波移民在这座城市建立了庞大的社区。
在这波移民中,一位商人梅玉和他的妻子受到了波特兰的欢迎,依据陈氏家族的文档,他们在1866年迎来了女儿——梅扬,这是第一位在波特兰出生的华裔美国女性。
梅扬的曾曾孙女凯西·曼威尔在方讲座后登台,分享了梅扬的生活经历。曼威尔表示,梅扬成长的波特兰与今天截然不同。
梅扬出生在一个充满歧视和排斥的城市,1882年,国会通过了《华人排斥法》,禁止华人移民进入美国,这时她才16岁。
同年,梅扬与她的丈夫春龙结婚。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夫妻生育了11个孩子,第一胎出生于1890年,最后一个出生于1908年。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逐渐改变了姓氏的拼音,由梅玉改为陈,这是如今这个家族的身份。
曼威尔表示,这个家庭在俄勒冈州的生活中遇到了种族歧视,融入压力在家族照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们生活于波特兰的过程中,陈家渐渐开始穿着西方服饰。在1904年的一张照片中,许多人仍身穿传统中式服装。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他把头发束起来,”曼威尔指着1906年拍摄的家族照片说道,照片中的春龙穿着传统中式衣服。
“当这张家庭照被拍摄时,他们身穿的是美国衣服。”她说,这是一张几年前拍摄的照片。“这显示了随着岁月推移,他们逐渐融入了文化。”
陈家的长女安妮于1907年嫁给了洛克·钟。
曼威尔提到钟在1894年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经历了13年的生活,他并不陌生于歧视。与其他生活在美国的华人一样,钟必须随时携带居住证,否则被执法人员查到将受到根据1892年吉尔法案处以长达一年的监禁。
与安妮结婚令钟获得了美国国籍,使他能够购买土地。
从1911年开始,安妮和钟买卖了几处房产——这一成就对于波特兰的华人来说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当时存在排外的住房法.
曼威尔表示,1920年代,陈家三代人搬到了拉德斯·阿德申的房子里。
拉德斯·阿德申是波特兰最早允许华人拥有房产的社区之一,曼威尔提到。
拉德斯社区的包容性以及其他社区的反华政策使得陈家一家选择在东南波特兰定居,并使里弗维尤成为他们的首选墓地。
1924年,陈家的第八个孩子保罗去世,享年19岁,曼威尔提到。
自从100年前他们在里弗维尤安葬保罗以来,陈氏家族在这里共安葬了26名家族成员,目前家族人数已达256名直接后裔,跨越七代,曼威尔说道。
“讲述这些故事有助于让事情继续传承下去,”她说。“我们的家族只是许多经历、成长、养育子女和繁荣的家族之一……今天,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铭记我们的根源和不忘来处同样至关重要。”
——丹纳·托德报道社区活动和突发新闻。可通过ttodd@oregonian.com或503-221-4313与他联系。
我们的新闻事业需要您的支持。请即刻订阅OregonLiv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