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兰华埠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底蕴

图片源于:https://www.oregonlive.com/life_and_culture/erry-2018/06/56edacc4732759/secret_tunnels_moresecret_gamb.html

波特兰的华埠可以追溯到1870年代,是美国最古老的华埠之一。

近年来,华埠发生了许多变化,新的开发项目涌入历史悠久的地区,而华人社区主要迁移到东侧的82街。

然而,老城区华埠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日落杂志》推荐波特兰的华埠,曾是美国第二大华埠,因其 ‘潜在的中餐馆与新餐厅、现代艺术画廊和整整一世纪的砖砌建筑的结合。’

新餐馆和现代画廊确实吸引人,但真正有故事可讲的是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

为帮助传播这座新博物馆的信息,波特兰华埠博物馆在本月初进行了 ‘软开幕’。

《俄勒冈人/俄勒冈生活》深入挖掘了自己的档案,展示了这一地区迷人的历史。

下方的照片展示了华埠的丰富历史。

华人移民于1850年代开始抵达俄勒冈州,许多移民在该地区成长过程中担任矿工。

到1900年,俄勒冈州的华人居民超过1万人,波特兰华埠蓬勃发展。

国家公园管理局指出,波特兰的华埠“是在西南第一和第二大道,以及西南华盛顿和阿尔德街周围发展起来的,该地区由于威拉米特河的持续洪水,被认为是不理想的欧洲裔美国人居住地。”

在早期1900年代,华人移民在波特兰建立了许多繁荣的企业,但随着对外来移民的排斥性情绪上升——例如华人驱逐法案——移民社区遭受了沉重打击。

《俄勒冈人》在2016年写道:”在俄勒冈州,华人居民被禁止投票、担任公职、上公立学校、担任陪审员、进入专业领域和获得入籍资格。”

华埠的特殊之处在于建筑美学。

国家公园管理局指出,”华人对建筑进行了改造,以反映他们的文化传统。”

“铁阳台、木制雨棚和门口华丽多彩的帐篷都不是什么稀奇事。”

来自俄勒冈州历史学会的照片显示,波特兰本地人利亚·兴的父亲是华埠的一名草药商人,她是第一批获得飞行执照的华裔美国女性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在波特兰军用航空基地担任机械师。

这张照片是 “超越大门:波特兰两座历史华埠的故事”展览的一部分,该展览于2016年在俄勒冈历史学会展出,并将展出到波特兰华埠博物馆。

1970年代,一位波特兰当地人在探索华埠街道时走过许多隧道,其中一个就在西北第三大道23号。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波特兰被称为“西方的禁地城市”:流传着关于醉酒男子在酒馆中被击打,掉入地板的陷阱,穿过秘密隧道被拖至河边的可怕故事。

人们醒来后发现自己在为海上奴隶船服务。这种现象被称为“上海”。

一些“上海隧道”的遗迹仍在华埠老城区下面。

其中一个“上海隧道”的一部分,位于439西南第二大道的Mama Mia’s餐厅地下室。

在波特兰,“上海”问题有多严重? 一项估计将每年 “上海”的人数放在约3,000人。然而,亚特拉斯·奥布斯库拉指出,“不过,情况几乎没有发生这样的事。

令人惊奇的传奇故事层出不穷,但大多数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却极具疑问。”

虽然隧道确实为移民工人提供了住房,且在禁酒时期用于一些非法活动如鸦片窝点,但它们实际上并不用于“上海”,尽管它们的名字如此。

波特兰历史学家巴尼·布拉洛克指出,尽管历史上确实有一些人可能真的在波特兰被上海,但那绝对没有涉及老城区的隧道。

这些地方被用于其他更有利可图的用途。

“这些隧道是由华人建造的,当时华埠是与不同帮派活动相关的中心。”布拉洛克在2013年博客文章中写道:“华埠的赌博窝点、妓院和鸦片酒吧被连接到各自的迷宫,有钢铁门、通往秘密楼梯的陷阱和隧道以便于逃亡。这些是为了保护自己,防范竞争帮派和警察突袭而设置的安全措施。”

1940年代,波特兰警察正在搜查一家赌博窝点。

非法赌博在华埠(和波特兰其他地区)在20世纪上半叶蓬勃发展。

这个地下产业被称为“红色恶势力王国”。虽然有定期努力去关闭这些赌博窝点,但其中的许多窝点得到警察的保护。

以1930年代的西南第三大道110号为例,门口刻有“霍普·李,商人裁缝”的标识,而实际并不是裁缝……至少不是在该房间内工作的人。

赌徒们经过这个空荡荡的前房,那里可见的只有一个瞭望员/假裁缝,沿着一条黑暗长廊走进厨房,在厨房的尽头找到一个看似是储藏室的门。

那是一个重型钢制门,你得按铃才能进。

里面有一张掷骰子桌和三张黑杰克桌。

墙上的一块牌子写着该地方在凌晨1点关门,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建议。

这个非法经营距离中央警察局仅两个街区。

移民带来了许多当地的习俗和传统,常常转变为成功的商业。

上面这张照片展示了中国药材的准备方法,内容保存在雪茄盒内。

在1950年代,韦恩·方是一名与中国毒品集团有联系的波特兰黑道人物。

《俄勒冈人》在对上述照片的描述中写道:“据说方与该夜总会的运营有关,声称这是一个赌博场所。”

通过对韦恩和他的妻子雪莉的审判、上诉和复审的报道,波特兰读者了解到华埠的危险:海洛因、卖淫、混血和暴力及天真无邪的丧失。

在上面这张照片中,韦恩和雪莉因被逮捕而离开,雪莉正在转身背对摄影师的镜头。

方夫妇最终克服了谋杀指控——汉克的死归因于意外的巴比妥酸中毒。然而,韦恩很快再次被逮捕,1958年因贩卖海洛因被判处20年监禁。他于1976年在监狱中去世。

1952年,”婴儿比赛”参与者包括3岁的双胞胎简和约翰·赖。

1952年举行的“华人婴儿比赛”是华埠举办的龙节的一部分。

《俄勒冈人》写道:“穿着艳丽、正宗的中国设计服饰的孩子们最为庄重,几乎没有人哭泣。”

这个节日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在被交通封锁的街道外,数十个摊位和游乐设施让挤满人群的游客可以尽情享受。”

1975年,来自旧金山的《华侨时报》出版商S.K.赖在波特兰参加华人公民联盟全国大会,宣布将该报也开始以英文出版。

这本报是美国最大的中文报纸。

赖表示:“许多现代华裔美国人需要翻译才能与父母沟通。”时代必须跟上时代。”

“里卡肖·查理”是华埠一家受欢迎的餐厅和夜总会。“‘里卡肖’中为什么要加一个 ‘a’我就不知道,我也忘了问让我转一圈的共同所有者,左撇子·汉森,他有着迷人的态度,”《俄勒冈人》的一位评论家在这家餐厅开业不久后写道。

“他非常自豪于 ‘人力车风格’的就餐小屋,以及兼顾东西方主题的酷酷酒吧,酒吧里每晚都有现场钢琴演出。”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里卡肖·查理成为聚光灯中心。

“里卡肖·查理的菜单融合了广东菜与美国菜,酒吧则是人们享受烈酒和每晚直播表演之地,”《俄勒冈人》的格兰特·巴特勒最近写道战争结束后的快照。“里卡肖·查理在1980年代卷入丑闻,成为一起可卡因贩运调查的焦点,而老板罗伯特·李与波特兰警察局长彭妮·哈林顿及其丈夫之间的密切关系则成为头条新闻。李于1986年出售了该餐馆,以支付法律费用,因为他被定罪贩卖可卡因。”

“乐屋”成为该地点的新业主,但在今年关闭,波特兰华埠却没有任何一家点心餐厅。

多年后,“方肠”成为寻找“良好烤肉”和难以找到的亚洲食品产品的必去之地。

1966年,店主哈罗德·方说:“顾客来自各处的美国人和华人。”

在1970年代,华埠的光景不如以往。

店主哈罗德·方带着一丝无奈的感叹对记者说:“

‘现在,’[哈罗德·方]说,带着几乎听不见的讥讽笑声,‘只有两家商店。’双手摊开,无可奈何地解释:‘这就是生活。‘现如今华埠。’他直视着我。‘你期望会发现什么?’”

“没有多少波特兰人为我们这个人的背景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位日本裔美国人说道,”《俄勒冈人》的戈登·奥利弗在1996年写道,在比尔·内托去世时。

“内托”二战期间为避免被关押于集中营而在盐湖城亲戚家居住,毕业于里德学院和芝加哥大学。

1960年代,他开始从事物业开发,尤其是旧城区面临严峻经济困境的历史建筑。

波特兰发展委员会的前主任帕特里克·拉克罗斯说:““对他来说,事物的好坏都可以看到。”

早在唐纳德·特朗普成为总统并推行对非法移民的打压之前,执法机构便已开始对波特兰华埠进行打击。

在上面的照片中,执法官员押送一名嫌疑非法移民。

此人以及其他39人被逮捕,均是在波特兰老城区华埠的联合作战中被捕。

1980年,消防员在亨发楼餐厅对抗大火。

此次三警报火灾损毁了老牌美食店亨发楼餐厅,餐厅已经运营了52年,位于112西北第四大道。

《俄勒冈人》报道称,这场意外大火是因为一个工作人将灶台上的煤气炉通着的煎锅遗忘所致。

当时,这家餐厅已经关闭且没有顾客入内。

在亨发楼餐厅大火后的18小时内,第二次火灾发生在同一建筑内。

官方表示,火灾造成的损失总计超过20万美元。

亨发楼餐厅于1928年在西北第四大道与库奇街交接处开业,迅速成为当地的受欢迎餐厅。

“食物营养美味,数量充足,”一位餐馆评论员在1966年写道,试图用华埠的态度捕捉笔触。“即使你也能负担得起。服务虽然不太周到,但你不会饿肚子。

这地方不华丽,但却干净舒适。”

亨发楼餐厅于2005年关闭,但其标志仍然挂在1916年的建筑上。

著名的亨发楼餐厅招牌。

这是“红花餐厅”的粤语名称。

“德克龙”是一家华埠的受欢迎的中餐馆和杂货店。

1966年,俄勒冈人写道:“德克龙每周一至周六中午至下午5点期间提供中餐午餐。在全市唯一提供的菜品包括:腌肉包、豆沙包、小点心(用面皮包裹的中式肉丸)及虾饺(虾仁与蘑菇的馅料)。”

1978年,德克龙餐馆搬至西北第四大道与大卫大街的新建筑内。

德克龙于1993年关闭,现在建筑处于空置状态,并考虑进行重新开发。

《俄勒冈人》曾写道:“波特兰的破败街道正在逐渐变身为老城区,如今的关键词是共存。”

人们在1986年波特兰华埠门前的揭幕仪式上聚集。

市长巴德·克拉克、波特兰发展委员会的帕特·拉克罗斯及华人公所的基因·秦在华埠的门附近放置了一只时间胶囊。

在1994年,一项法庭协议使得华埠大门后面的辛迪成人书籍店的标识被拆除。

《俄勒冈人》写道:“终于,可以放心地在华埠大门前和家人合影了。”

2013年10月4日的照片显示了波特兰华埠的入口。

曾经展示辛迪成人书籍的空地,后来成为有争议的“梦的权利二”流浪者营地所在,去年被迁移到工业区东侧。

“舞狮”,《俄勒冈人》在1986年写道,“象征着运气和繁荣。”

上面的照片展示了舞者为华埠的农历新年庆祝活动做准备。

1975年,科尔伯恩、谢尔登和加吉建筑师因其“拯救阿尔科酒店历史外观的影响”获得“意向奖”。

“一个城市的特征是一种脆弱的东西,”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者休·哈迪指出,“如果你去掉太多过去的东西,其特征将永远无法再现。”

老城区华埠的重塑公共形象的努力花费了时间才能见到成效。

《俄勒冈人》在1979年写道:“伯恩赛德街集市吸引的顾客很少,正如在西北库奇街的一扇窗子里观察到的那样。

一些商家开展了延长营业时间的服务,食物和工艺品由商家的摊位和商贩销售。”

在短暂的伯恩赛德街市集之前,还有“秋季节”。

1976年,有三个女孩在节日上享受现场音乐。

第二年,前俄勒冈州省长汤姆·麦卡尔的母亲,多萝西·劳森·麦卡尔,担任秋季节游行的首席游行队伍。

她代表了“过去”,她笑着说。

1981年,波特兰消防员在华埠的火灾事故中,与一辆古董无轨电车产生了火灾。

这辆电车在连接西北库奇街和大卫街的小巷后门受到锁住状态的保护。《俄勒冈人》报道,火焰升高到100英尺高。

中国联合仁济会大楼建于1910-11年,长期以来为华埠提供学校、博物馆和社交大厅。

在两张照片拍摄前,1980年代初这一建筑进行了修整。

中国联合仁济会依然位于这座大楼内,该组织称其为“所有无论来自何方的华人的共享资源。”

特尔·冈华·翁(Teal Oka-Wong),19岁,1981年在红狮汽车旅馆的中国城获得中国小姐称号,获得了亚军的朱迪·洪(Judy Hong)和桑德拉·梁(Sandra Leong)的祝贺。

一场“鸭仔舞”是1980年庆祝保护中国联合仁济会大厅翻新工程启动的一部分。

图中显示的电影摄制组正在波特兰西北第三大道127号为虚构建筑前制作场景。

该外立面是1990年电影《回望天涯》的街道场景,该片由丹尼斯·夸伊主演,拍摄的地区位于西北第三大道与大卫街之间,作为洛杉矶二战时期小东京区的代表。

1989年,电影《回望天涯》的演员和摄影师们在大卫和埃弗雷特街道之间的西北第三大道拍摄场景。在这条街的街道被重新定义,看似像20世纪40年代的洛杉矶。

波特兰华埠在1994年。

《俄勒冈人》在1994年写道:“曾经被称为波特兰的破败街道正在发生变化。”

“曾是一个犯罪肆虐的场所,现在老镇/华埠正成为一个罕见的社区——一个不同背景的人们学会共同生活和工作。”

孔振燕设计了波特兰的经典中国园,现在被称为“兰苏中国园”。

这个被围绕的花园于2000年开放。

波兰华人园的池塘能够倒映出其中一座楼宇的面貌。

1999年,《俄勒冈人》的兰迪·格拉格写道:“波特兰的花园工作在中国苏州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50名工匠穿着技术员的工作服和磨损的运动夹克,集中、灵巧地雕刻、塑造并组装成千上万的精致建筑细节——这些将成为波特兰经典中国园的结构部分。”

来自罗马尼亚的游客康斯坦丁·吉尔卡(Constantine Gilca)站在波特兰中国园的锦绣云堂和春雨沐浴花中的桥上。

2008年,生于台湾的电影制片人艾薇·林(Ivy Lin)拍摄了一部关于波特兰华埠历史及保护其身份和记忆努力的纪录片,名为《烤猪与鱼缸》。该影片在2008年北西部电影与视频节首映。

2009年,顶级厨师安迪·里克尔在华埠开设了高档餐厅“Ping”。

《GQ》杂志很快称其为美国最佳新餐厅之一。

虽然里克尔最终离开餐厅,将重心转向了他的Pok Pok连锁餐厅,不过“Ping”虽然受欢迎,仍于2013年关闭。

“Ping”的主窗口的景象。

《俄勒冈人》于2009年将“Ping”荣誉评选为该年度“崭露头角的小餐馆”。

2016年,一条长达100英尺的龙由21人抬着,从波特兰华埠游行至俄勒冈历史学会,庆祝农历新年。

这条龙是来自台湾送给城市的礼物,纪念1986年波特兰华埠门的揭幕。

在2016年的游行中,100英尺长的龙停下脚步,与此同时也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吸引了众多在场的观众。

“每年,非营利机构Restore Oregon都发布一份名单,内容是该州认为的‘最濒危’地点——那些因历史或文化重要性而需要修复和康复的地标,”《俄勒冈人》的杰米·黑尔写道。

2014年,这份名单包括了两层的王洗衣房大楼。

王洗衣房大楼于1908年建成。Restore Oregon指出,它”在城市不断壮大的亚裔美国人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家在此经营洗衣店,自1930年代至1975年,直到大楼因有人在外部洗衣筐倒油引发的火灾而严重受损。

Restore Oregon将王洗衣房大楼称为“在急需修复、面临严重损失、开发压力、拆迁或忽视的重大历史结构”。

西北第四与大卫大街交叉的一座建筑是“越洋仓库”,其建于1889年最初用作储存干货。

不久之后,它成为华人劳工的宿舍,后来曾在一段时间内由苏依生社团拥有。

随着华埠在20世纪晚期经济维艰,这座建筑也曾用作脱衣舞俱乐部,顶部的窗户则被封起来。

但老城区华埠区如今正在复苏,翻修后的越洋/苏依生大楼便是这一变化的例证。

2017年,这里成为梅尔(Moovel)的总部,一家戴姆勒的高科技子公司。

以波特兰华埠的丰富文化遗产为背景,铺布岩石形状的人行道吸引着游客。

——道格拉斯·佩里

波特兰华埠博物馆

摄影展“美国华埠制造:波特兰”本月在新开的波特兰华埠博物馆展出。

摄影师迪恩·王表示,这个展览描述了“波特兰华埠剩下的东西……对我来说,这就像阿拉莫,你知道。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搏。”

更多

想深入了解波特兰无尽而引人入胜的历史吗?继续阅读…

——波特兰在1930年代因其性感的秘密赌博窝点而辉煌:参加我们的步行之旅

——为什么波特兰的一起丑闻于1950年代引起了整个国家的关注

——1970年代的波特兰肮脏、腐败且舞动的疯狂

——1980年代的波特兰:毒品帮派、皮肤头屹立不倒……还有其他特别的事情

——1990年代的波特兰:肮脏、奇异的失踪之地

——从19世纪到1940年的波特兰标志性照片

——威廉姆斯大道的历史照片

——霍桑区如何在保持特色和历史的同时重新塑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