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研究揭示了Fujia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结构,采用了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的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埋葬习俗明显受到母系血统的影响。
通过对Fujia_N和Fujia_S两个墓地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来自Fujia_N的14名个体均属线粒体单倍型M8a3,并显示出相同的母系血统特征,表明他们的埋葬习俗是按照女性的血系进行的。
相对而言,Fujia_S的46名个体中,有44名(占95.65%)属于不同的线粒体单倍型D5b1b,这进一步证明了墓地和遗传背景之间的密切对应关系。
在对Y染色体的分析中,Fujia_S的10名男性显示了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识别出6个独特的Y血统,而Fujia_N的3名男性则表现出相似的遗传特征,均符合曾在Fujia_S中发现的Y染色体序列。
这些遗传数据的结合让研究人员得出结论,Fujia地区的人们,无论性别,都是依据母系血统进行安葬的。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些个体间的亲缘关系,研究还对60名参与者进行了全面的基因相关性分析,采用了多种遗传学工具来识别亲属。结果显示,个体N01和S32为舅甥关系,而N01和S51、N04和S32则为第三度亲属关系,依然符合严格的母系葬礼实践。
此外,研究还发现,来自两个墓地的个体共享的近亲基因片段分布密集,大多数个体间的亲缘关系均超出了四至六度。尽管Fujia地区存在人群间显著的遗传相关性,但仍可明确发现其安葬习俗坚守母系传统。
对比两个墓地之间的亲缘关系,发现同一墓地内的个体在基因上表现出更高的相关性,指向强烈的母系文化特征。
根据推测,Fujia地区可能是由母系血统所组织,墓地的界限与遗传特征之间存在强烈的一致性。全体埋葬在同一墓地的个体不仅分享同一线粒体单倍型,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拥有相同的mtDNA序列,indicative强烈的母系血统联系。
这一研究结果对理解新石器时代的母系社会模式提供了重要的视角,挑战了传统的父系继承观念,并为探讨社会关联性及其文化实践提供了新的线索。
此外,Fujia地区的社会结构也与其他新石器晚期文化存在差异,其具有低密度和低财富的特征,显示出一个不同于当时其他复杂社会的独特组织形式。
该研究还考察了Fujia人群的内婚和基因多样性,发现相对较高的内婚率,这可能是为了保持其母系群体的权威性,而与现代东南亚的母系社会形成了某种联系。
通过结合古代DNA与考古证据的综合分析,研究者表明,Fujia地区的墓葬习俗和社会结构与现代母系社会相似,暗示在资源积累机制不强的情况下,早期母系系统可以涌现并得以持续。
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探索新石器时代社会的母系血缘和社会组织结构,揭示该时代关于人类亲属关系及其社会动态的新理解。
图片源于: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10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