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cnn.com/2025/06/20/tech/china-censorship-internet-id-hnk-intl
香港CNN报道——中国已经掌握互联网管控的技巧,建立了全球最广泛的在线审查和监控机制之一。
随着对每个在线平台实施强制身份验证,用户几乎无法保持匿名。
然而,这一严格监管的在线环境即将面临更严格的管控,政府计划推出国家互联网身份证。
政府希望通过这种集中的方式,发行一个虚拟身份证,使用户能够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应用和网站上统一登录,而不是在每个平台上单独提交个人信息以进行身份审核。
据了解,这一新系统的规则于5月底公布,并将在7月中旬实施。
根据公布的规则,该系统旨在“保护公民的身份信息,支持数字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但专家们对这一新政策表示担忧,认为这将进一步侵蚀本已有限的言论自由,迫使互联网用户进一步将控制权交给国家。
自2012年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上任以来,该国通过一支24小时运行的审查队伍,进一步收紧了对数字空间的控制。
这些审查员不停地删除帖子,暂停账户,协助当局识别批评者,在任何潜在的不满情绪蔓延之前将其扼杀。
最终规则是在去年夏天公开征求意见后发布的,这是中国立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步骤。
在过去一年的公众咨询期间,法学教授、人权专家和一些互联网用户对这一提案提出了抗议,但最终的规则与草案大致相同。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互联网自由的科学家肖强(Xiao Qiang)表示:“这是一个国家主导的统一身份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并封锁用户。
它不仅仅是一个监控工具—它是数字专制主义的基础设施。”
中国对全球互联网的庞大部分控制权大部分被分配给了多种不同的团体,当局部分依赖社交媒体平台本身来识别被认为有问题的评论。
肖强警告说,使用互联网身份证的集中系统使政府更便于同时抹去用户在多个平台上的存在。
中国人权捍卫者组织的研究员夏莹(Shane Yi)也表达了肖强的担忧。
该系统给予中国政府扩大的权力,使其能够“随心所欲”地在互联网上行动,因为当局能够从“零起点”追踪用户的整个数字足迹。
一张照片展示了注册国家互联网身份证的应用程序页面。
在国内,中国国营媒体称互联网身份证为“个人信息的防弹背心”,并夸赞这一系统能够大大降低个人数据泄露的风险。
根据中国国营媒体新华社的消息,已经有超过600万人注册了该身份证,而在线用户总数估计超过十亿。
一位来自公安部的网络安全官员告诉新华社,互联网身份证服务是严格“自愿的”,但政府鼓励各个行业和部门与之整合。
他被引用说:“其目标是为个人提供安全、便捷、权威和高效的身份验证手段,以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
但专家们也质疑这一制度究竟有多“自愿”,并强调了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因为个人信息现在以集中方式进行收集。
香港大学的法学教授孙昊晨(Haochen Sun)表示,尽管法律将该系统描述为自愿,但它可能逐渐演变为用户可能难以拒绝的系统。
“如果政府想要推广这个互联网身份证验证系统,可以通过各种安排来实现——本质上是鼓励人们采用它,回馈更多便利。”
孙昊晨还提到数据泄露的风险正在增加。
“一个集中、全国性的平面本质上创造了一个单点脆弱性,成为黑客或敌对外国行为者的诱人目标。”
全球各地已经发生了政府数据泄露事件。
2022年,中国发生了一起涉及包含十亿公民个人信息的警方数据库泄露事件。
尽管新规则要到7月中旬才正式生效,但自去年以来,数百款应用程序已经开始试点互联网身份证。
该系统的推出源自于去年早些时候一名警务官员的提议。
东北地区的网络警察副主任贾晓亮(Jia Xiaoliang)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他在2024年3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年会上首次提出了该系统。
自从去年7月政府开始征求公众意见时,专家和法律学者就对这一提案表示反对。
清华大学的著名法学教授劳冬燕(Lao Dongyan)在微博(一种类似于西方的“X”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消息中,将该系统比作“在每个人的在线活动上安装监控设备”。
该帖子随即被删除,她的账户也因“违反相关规定”而被暂停发布三个月。
而在5月底,最终规则公布后,几乎在网上找不到任何批评意见。
肖强解释说,这并不是第一次当局在提案和实施之间拉长时间间隔,以促使批评者“宣泄”。
“这是故意为之…他们的许多措施都遵循同一模式,而且已经证明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