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的打击反应低调

2023年3月,中国促成的伊朗与沙特阿拉伯的和解释放了积极的外交信号,迅速形成了一种神话。

尽管这项初步的缓和协议在北京达成,但其背后却有多个国家的努力,包括科威特、阿曼和伊拉克的积极斡旋。

中国的参与虽然重要,但并非绝对必要,因为伊朗与沙特都在独立寻求降温。有评论认为,2023年的协议标志着中国从一个石油客户蜕变为地区政治与安全的重要参与者。

伊朗和利雅得期望,此协议能让中国在维护地区秩序中获得更多利益。

这一协议的达成,正好与中国展开密集外交活动的时机重合,北京试图在包括喀布尔、加沙和顿涅茨克等冲突中,塑造自己作为和平缔造者的形象。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对以色列和美国袭击伊朗的反应却显得异常低调。

除了在联合国发出对美国严厉批评的外交辞令外,中国在此次冲突中基本上只是一个旁观者。

在中东局势上,除了美国及稍远的欧盟之外,几乎没有外部力量能对事件施加显著影响。

中国也深知,美国在中东战争中所付出的血与财富、社会凝聚力及声誉的代价。

此外,关于北京-莫斯科-德黑兰-平壤的极权轴心的分析框架,如今看起来也并不再那么稳固。

尽管有报道称中国向伊朗提供了用于弹道导弹的前驱材料,但其对伊朗直接的军事销售一直持谨慎态度,即使在联合国禁令到期后也没有改变。

更令人失望的是,俄罗斯似乎未能兑现对伊朗出售战斗机和攻击直升机的合同。

在去年以色列的袭击中,伊朗的空中防御系统几乎被摧毁,俄罗斯也无力或不愿继续补充。

尽管中国在中东的利益不容小觑,伊朗向中国供应了约14%的石油,且通常以较低的价格交易,但中国对局势的沉默并非由于缺乏兴趣。

中国对于伊朗核武器的潜在威胁持谨慎态度,但美国支持的以色列针对伊朗官员的打击行动以及公开谈论政权更替的可能,则与北京的核心利益相悖。

历史上,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冒险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动因,这一点往往被忽视。

中国目前对待中东局势的犹豫不决和消极反应有多个驱动因素。

中伊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种交易性质,且在战略上不够紧密。

除了对美国的普遍不满和对其日益强效的制裁的厌恶二者之间,缺乏实质性的战略共识。

事实上,中国从中东的现状中获益更多,同时也对伊朗的扩张野心心存警惕。

这种怀疑也是相互的。

曾经的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在2020年将伊中25年合作计划的草案描述为“可疑和秘密”。

关于该协议可能包含中国在伊朗建立军事基地的谣言也曾在媒体上盛传。

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建立的数十亿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无疑具有政治意义。

中国在去年对阿联酋就波斯湾中争议的伊朗岛屿提出了支持,令伊朗颇为愤怒。

此外,中国与其两个主要海湾合作伙伴共同面临着伊朗威胁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的忧虑。

中国十分清楚,美国在中东战争中所付出的代价,培养了在外交上采取谨慎态度的风险厌恶。

这也反映出中国在采取任何类型干预性安全行动时所存在的深层顾虑,尽管其实力正在不断增长。

从其他地方的经验来看,中国通常只在其核心利益受到直接威胁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参与调解冲突。

这在缅甸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在增强远程投送能力上有所投资,包括航母,但其军事布局仍以亚洲为中心,其中台湾问题依然优先。

除了位于吉布提的军事设施外,中国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在地区内建立庞大的军事基地网络。

美国对在阿曼和阿联酋建立基地的尝试也显然已经阻止了。

因此,当前,中国在中东局势中的角色,即便有诸多利益,仍然是谨慎而低调的。

图片源于:lowy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