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德·皮特的新赛车电影《F1 the Movie》的全名虽然简洁易懂,但却可能让人产生误解。事实上,关于Formula One的影视作品多种多样,从现场直播的比赛到纪实系列节目都有,但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已经有不少令人难忘的F1电影。
1967年的《大奖赛》和1971年史蒂夫·麦奎因主演的《勒芒》都是经典之作。更近一些的作品中,我特别喜欢《极速风流》,它讲述了真实的赛车对手詹姆斯·亨特和尼基·劳达之间的故事,以及纪录片《塞纳》,这是一部关于三届F1世界冠军艾尔顿·塞纳的感人作品。
虽然现在说《F1》要进入这样的经典作品行列可能为时尚早,但这部电影显然志在争取这个地位。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极具娱乐性和精良制作的影片,让人捧腹和震撼,显然是对布拉德·皮特职业生涯的一次全新塑造。
在影片中,皮特扮演了一个名叫索尼·海耶斯的角色,一位90年代冉冉升起的F1明星,因为一次毁灭性的事故而被迫中断了职业生涯。三十年后,索尼成为了一名职业赌徒兼偶尔的赛车手,他为任何需要他的车队效力,并不是为了微薄的报酬,而是出于对赛车运动的热爱。
剧情的发展始于一个老朋友鲁本的登场,鲁本由表现出色的哈维尔·巴登饰演,他恳求索尼为他的低迷F1车队Apex驾驶。尽管索尼起初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前往伦敦的Apex总部,然而他与车队另一位年轻车手乔舒亚·皮尔斯,因为理念大相径庭而发生冲突。
乔舒亚是个火爆脾气的年轻人,对索尼这样一个“过气”车手心存不满。然而,身为老将的索尼运用他丰富的经验,巧妙地挑拨乔舒亚,二人之间的竞争也因此愈演愈烈。随着影片的推进,观众会看到两人从一个大奖赛到另一个大奖赛的激烈较量,场地包括意大利的蒙扎、拉斯维加斯和阿布扎比。
就在比赛的一次碰撞中,索尼和乔舒亚的赛车双双报废,鲁本对此愤怒不已。虽然观看这部影片的观众无需对赛车、赛道或F1规则有太多了解,就可以猜到这场男性竞争的最终走向:索尼与乔舒亚将学会合作,并在通往胜利的路上经历磨难。
影片中的技术总监凯特,由出色的凯瑞·康顿饰演,和索尼之间的细腻情感随着剧情发展也悄然滋长,这一份浪漫情愫在职业道德之中又显得微妙。
尽管《F1》的整体情节较为常规,影片保持了时刻出人意料的节奏感。影片不时体现了索尼的哲学,即成功常常是反直觉的:你有时需要减速以加速,甚至不怕出局也能取得第一名。
观看科辛斯基以前的作品《创:战纪》和《遗落战境》,我曾认为他只是一个外表华丽但缺乏内涵的导演。但在《F1》中,他的电影技艺与《壮志凌云:独行侠》相似,都显得十分出色。由克劳迪奥·米兰达精心拍摄的赛车镜头,经过斯蒂芬·米瑞恩的剪辑,既充满动感又优雅流畅,让观众能清晰跟随故事的发展,同时皮特与伊德里斯亲自驾驶,速度更是高达180英里每小时,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
当然,成功的赛车电影不仅需要高超的动作技巧,还需要导演善于处理男性情感和明星光环的细腻把控,能够将岁月见证了的垂暮之年以及“老将再出发”的老套故事注入真情实感。
不过,《F1》在某些时刻显得过于软弱,在索尼身上附上了一段美好却冗长的独白,讲述他从赛车中获得的乐趣和刺激。这一段独白有点拖慢了影片的节奏,让人不禁联想到“皮特停”的含义。
图片源于:n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