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总统的外交政策:南韩寻求与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平衡

在李在明总统的领导下,韩国的外交政策正逐步回归务实取向,努力维持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同时拒绝与中国的对抗,这种政策反映了公众的情绪,并优先考虑和平、贸易和地区稳定。

尽管华盛顿特区的许多鹰派人士抱有希望,李在明作为民主党的新总统预计会采取更加友好的外交政策,增加与中国和朝鲜的接触。

李在明的上任标志着韩国政治的又一次回摆,摆脱了前总统尹锡悦的对抗性立场,重新强调降低半岛紧张局势的重要性,以对话和接触来应对东亚的不确定性。

韩国将平衡与美国和中国的关系,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实际上,韩国在一些问题上与美国的优先事项一致,但并非全部。这并不少见,且没有改变的迹象。

无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韩国的每任总统都寻求与美国建立牢固的关系,并将现有同盟作为国家安全的支柱。同时,所有总统都承认与中国共存的必要性。没有一位总统采取过遏制或经济脱钩的政策,持久的取向始终是务实共存。

在这一点上,尹锡悦则显得格外不寻常。如果他的任期服务于测试韩国愿意走多远向右倾斜,结果表明:一般而言,首尔更倾向于与中国保持合作关系。

即使是尹锡悦,被认为是几十年来最保守的韩国领导人,也没有抛弃与北京的关系而选择与华盛顿的独占性对齐。

例如,在2022年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访问台湾并随后抵达首尔时,尹锡悦拒绝了与她会面的请求,理由是“考虑到国家利益的全面性。”

外长朴振在次日访问了中国,进行了他首次的官方访问,而在2023年中,尹的首席国家安全顾问在被问及韩国是否仍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时回答:“我们在1992年与中国建交时就已经制定了关于中国的政策,至今未改。”

此外,许多西方分析人士和媒体关注了韩国对“印太”一词的采用,以及在其2022年印太战略中强调的韩美日三边合作,解读这些信号为重大的战略调整。

然而,这种解读往往忽视了一项文件的关键部分:同时强调与中国的合作。该战略指出:“我们寻求通过和谐发展韩美日合作和韩日中合作,为区域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李在明的外交政策有什么特色?他似乎将美韩同盟的优先级置于首位,同时努力维护与中国的良好关系。

他的外交政策立场与前任尹锡悦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提倡“通过强大实现和平”,强调威慑和军事对齐。

相比之下,李在明倡导“通过对话实现和平”的愿景,强调“和平与经济息息相关,以及“无论战争有多昂贵,和平总是比战争更好。”虽然不放弃威慑,李更加强调安抚、韩朝共存和务实外交。

关于台湾问题,韩国基于“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不太可能发生改变。当被问及如果中国攻击台湾韩国是否会提供援助时,李在明回应道:“当外星人即将入侵地球时,我会考虑那个答案。”

这句话暗示,实际上,韩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并不打算卷入两岸关系的军事干预。

李在明的这一立场反映了更广泛的韩国公众舆论:在2024年,大多数韩国人(53.3%)希望在美国参与的情况下,如果台湾发生战争,他们不希望插手;只有15.6%支持提供武器和弹药,5.9%支持派遣作战部队。

与此类似,尽管韩国公众对中国表达了一定程度的担忧,但总体上并不将中国视为美国所认为的生存威胁。首尔的主要研究机构东亚研究所(EAI)的调查一再显示,韩国人更担心被卷入日益加剧的美中竞争,成为更广泛大国博弈的附带损害。

当被问及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原因时,67%的韩国人回答“因中国对萨德雷达系统实施的威胁性报复”,而只有12%回答“因中国的军事力量”。

韩国的军事开支自1990年占GDP的4%下降至2024年的2.5%,而在教育方面的开支则从3%增加到4.8%。而且,这些军事开支明显更侧重于应对朝鲜的威胁,而非针对中国的威胁。

对于大多数韩国人而言,最直接且持久的安全威胁仍然来自朝鲜。总而言之,所有韩国总统,无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都认同与中国合作的必要性。

韩国无法承受与中国脱离的代价;地理接近、经济依存和战略现实要求一种共存模式。

作为一个民主国家,韩国的外交政策也必须反映公众情绪。调查数据显示,像决策者一样,韩国公民也不将中国崛起视为固有威胁。相反,他们认为日益激烈的美中竞争,尤其是涉及经济压力和技术脱钩的问题,是更直接且具有多重性质的安全源。

虽然韩国寻求多样化其经济关系,但毋庸置疑,中国仍将是贸易、投资和创新的重要合作伙伴。

图片源于:national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