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宇航员成功完成第二次空间walk活动

赫尔辛基——两名中国宇航员于周四在天宫空间站外进行了第二次舱外活动(EVA),距离上次太空行走仅五周。

宇航员陈忠瑞于美国东部时间上午3:04(协调世界时0704)打开了问天实验舱的舱门,开始了活动,并攀升至天宫的机器人臂顶端。

任务指挥员陈东身着带有蓝色条纹的飞天EVA宇航服,于两小时后加入了他的同事。王杰,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C)的工程师,从天宫内部协助操作。

在这次EVA期间,陈东与首次进入轨道的前空军飞行员陈忠瑞一起,在天宫外安装了防宇宙垃圾的保护罩,同时检查和安装了多个舱外设备和接口。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CMSEO)消息,新装的自动脚固定器和天宫机器人臂平台的接口适配器使得后续的舱外活动预计可以缩短约40分钟。

“中国宇航员在之前的舱外活动中,需要在出舱前后分别对机器人臂末端执行器安装脚限位器和操作平台,然后依赖机器人臂将他们运输到作业现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站系统首席设计师李学冬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

此次接近6.5小时的空间行走于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29(协调世界时1329)完成,CMSEO在声明中宣布这一进展。

这一活动是该任务组的第二次EVA,此前于5月22日进行的首次舱外作业同样涉及了防宇宙垃圾的保护罩安装,时长为8小时,并于上午4:49完成。

神舟二十号任务于4月24日开始,利用超高能推力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从中国西北部的酒泉发射场发射,约6.5小时后成功与天宫空间站对接。

CMSEO表示,宇航员们在空间生命科学、人类研究、微重力物理学领域及其他新空间技术上,已稳步推进进行规划中的实验。

来自该机构的早先视频报道提到,宇航员们还利用拉曼光谱仪对微生物群落和营养代谢进行了实验,包括评估尿液样本中的代谢成分,以研究骨代谢的相互调节等。

此外,宇航员们还完成了与抗阻力运动设备、站内再生生活支持系统和热控制设备相关的维护工作,并与名为“小航”的“智能”航天机器人进行互动,探讨人机高效合作的方法。

其他实验还包括评估微重力对微生物的影响,利用在生物技术实验柜中培养的链霉菌进行实验。液体培养样本被冷冻储存,以便进行后续的地面研究。

6月初,陈东、陈忠瑞和王杰也与来自匈牙利的300名学生、科学家和政府官员进行了互动,回答了提前提交的问题。这一名为“天宫课堂”的活动由CMSEO与匈牙利驻华大使馆和匈牙利科学院共同主办。这一国际活动表明,中方在人类航天活动中扩大软实力传播和外交努力,而过去大多数天宫课堂主要面向中国学生。

神舟二十号任务是陈东的第三次太空飞行,并且是他第二次担任指挥,之前在2022年指挥的神舟十四号任务中监督了天宫两个实验模块问天和梦天的到来。

地面团队正在为发射天舟九号货运补给航天器前往天宫做准备,预计将于7月14日或更晚,从沿海的文昌发射场利用长征七号火箭发射。

天宫于4月初释放了一颗物体进入轨道,国际识别号为2021-035E,可能是由目前与空间站对接的天舟八号补给航天器送入轨道的立方体卫星。

在6月17日,中国进行了新一代梦舟航天器的发射台中止测试。梦舟的低地球轨道变体将能够搭载6-7名宇航员前往天宫,采用目前正在开发的长征十号A火箭发射。虽然空间站目前每次驻留三名宇航员为期六个月的轮换,但中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扩展这个三模结构的轨道站。

图片源于:space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