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伊关系的新篇章:深化学术交流与战略合作

上海——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西亚及整个国际政治正经历快速而深刻的变革。

乌克兰危机、西亚紧张局势升级、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为期十二天的战争,以及特朗普政府的攻击伊朗核设施和关税战争等激进政策,都是这一动态格局的一部分。

作为这一不断演变的地区和全球秩序中的两个重要参与者,伊朗和中国具备塑造正在形成的多极体系的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德黑兰与北京之间的协调与多元合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

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德黑兰期间,双边关系获得了显著提升,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这一框架在2021年得到进一步制度化,当年两国外交部长签署了为期25年的全面合作协议。

为了促成这一战略伙伴关系的成功,双方必须深入了解彼此的能力、局限性和战略优先事项。

这种相互理解越深入,合作的广度和可持续性就越强。

历史上,印象差距和期望不匹配偶尔导致双边关系紧张,最明显的例子是核问题,期望和政策的差异导致了一些短暂的挫折。

随着世界进入一个决定性和变革的阶段,任何误解或战略失误可能给双边关系带来巨大成本。

因此,加强精英级别的外交和促进制度化对话,以增强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战略信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在促进伊朗与中国之间的相互理解时,必须考虑三个主要类别的参与者:学术精英、政治精英和公众舆论。

其中,鉴于西方媒体叙事的主导地位以及影响力,抵消公共领域中扭曲的表现成为了一项重大挑战——这需要长期的、渐进的政策努力。

另一方面,政治精英通常受到学术精英的影响,尤其是在塑造长期战略愿景和决策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最高领导层都表现出加强战略伙伴关系的强烈和明确的政治意愿。

这表明,培养全面相互理解的最有效策略在于加强两国精英群体之间的学术和智力交流。

通过投资这种精英级别的学术合作,可以期待其溢出效应:首先影响政治精英,逐渐塑造公共话语。

遗憾的是,在当今世界,伊朗和中国之间的相互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西方媒体的视角进行中介的。

这些媒体经常对两国进行扭曲和政治化的叙述。

尽管伊朗和中国人民之间的历史与地区关系根深蒂固且大体积极,但许多历史上对两国持敌对政策的西方大国,仍然继续阻碍强大友好的伊中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

伊朗和中国的学术精英群体与机构之间的有限接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外部努力的成功,以破坏双边信任。

因此,加强学术外交和精英对话对于克服这些误解和建立长期战略合作的坚实基础至关重要。

在伟大的亚洲文明合作背景下,学术精英的角色至关重要且影响深远。

事实上,在伊朗和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知识分子和学者始终在塑造国家决策过程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必须创造更多机会,让两国的学术精英参与相互对话,分享知识,并交流战略见解。

这一战略理解的过程不仅应包括经验丰富的专家,还应吸纳年轻一代的学者和知识分子,他们将塑造双边关系的未来。

为了增强学术交流,可以有效利用多种文化外交工具。

这些互动应被框定为具有长期潜力的双赢合作。

增强相互理解的切实途径包括联合学术会议、短期和长期的学术奖学金、在线研讨会及其他学术交流。

通过深化精英级别的理解,可以预期双边关系将在对两国能力和局限性的现实评估基础上逐步扩展。

这将使伊朗和中国能够在新兴多极世界秩序中更有效地互补彼此的角色。

凭借其丰富而持久的历史,伊朗与中国两国特别有能力为地区稳定和全球发展作出贡献,从而帮助在西亚及更广泛地区开启一个和平与繁荣的新纪元。

图片源于:tehran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