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项私人调查显示,中国制造业活动在6月份意外恢复增长,主要受出口导向型制造商的推动。
这项私人调查结果与中国官方的PMI报告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显示制造业活动连续第三个月收缩。
中国出口商为了避免即将上升的美国关税,提前装船,特别是在为期90天的贸易休战即将在8月中旬到期之际。
根据财新/S&P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最新发布的数据,该指数在6月份录得50.4,超出了路透社的中位数预测49.0,并从5月份的48.3反弹,后者是自2022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表示,这标志着过去九个月中制造业部门实现了八个月的增长,显示市场状况正在改善。
另一方面,官方的PMI调查在周一发布,显示6月份制造业活动尽管有所小幅改善,但依然连续第三个月收缩。
对此,高盛亚太首席经济学家安德鲁·蒂尔顿指出,财新PMI的乐观结果反映了一种“延迟响应”,即对5月中旬宣布的中美关税减免的反应,并且强调了调查时间和公司覆盖范围的差异。
高盛的数据显示,官方PMI调查覆盖了3000多家公司的较大样本,主要集中在上游行业,而财新调查则关注500多家主要是出口导向型企业。官方调查通常在月末进行,而财新调查则是在月中汇编。
财新PMI的上升主要得益于生产扩大的加速,这一增长达到自去年11月以来的最快增速。
报告指出,“良好的贸易条件和促销活动”推动了新订单的增长。
然而,6月份的新出口订单却连续第三个月下降,这预示着下半年出口可能面临压力。
制造业部门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企业主对于招聘计划持谨慎态度,优先考虑控制成本的措施。
王喆指出,消费品制造商的员工人数下降幅度更大,导致工作积压增加。
在调查公司中,激烈的价格竞争对利润率构成了压力,王喆提到:“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制造商几乎别无选择,只能通过降价来促进销售。”
总的来看,王喆表示,整体商业信心已经减弱,因为“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尽管对中国政府限制供给过剩的呼声日益增加,但根据财新的官方数据,制造业在2023年第一季度仍占中国GDP的约26%。
面对即将上升的美国关税,中国出口商开始提前装船,以应对90天的贸易休战即将结束带来的风险。至今为止,国家的对外出货在过去两个月中相对强劲,出口商开始向东南亚和欧盟等替代市场转移。
然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在5月份同比暴跌34.5%,而4月份也下降超过21%。
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指出,最近几周美国及其他目的地的出口动能有所减弱,前期装船的活动已开始减弱。
野村的经济学家团队表示:“显而易见的是,中美贸易争端对较小的出口商产生了不成比例的影响。”
尽管如此,北京和华盛顿在解决芬太尼争端方面似乎越来越接近,这可能会导致美国放弃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0%芬太尼相关关税。
Evercore ISI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策略师Neo Wang表示:“到目前为止,所有迹象都显示出进一步的缓和。”
图片源于:nbcphiladelph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