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政府与企业共同应对价格战

北京(美联社)——中国政府正对国内电动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发出信号,强调“够了”。

中国的工业政策促成了电动汽车的显著转型,使这一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然而,过多的制造商的出现已超出了存活的合理范围。

尽管整体销量创造新高,但长久以来关于供应过剩和价格战的担忧开始浮现。

市场领先者比亚迪(BYD)本周宣布,其在上半年销售增长31%,达210万辆。其中近一半是纯电动车,其他为插电混合动力车。该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的公告中指出,早在2022年便已停产内燃机汽车。

比亚迪在5月末因再次降价而遭到含蓄的批评,之后多家竞争对手相继跟进。长城汽车的董事长警告称,如果继续这样的轨迹,整个行业将面临威胁。

独立分析师雷星表示:“当销量越来越大时,管理的难度就会加大,你会成为靶心。”

政府正试图遏制这被称为“内卷”的现象,这个词最初用于描述年轻人之间的无意义竞争,现在则延伸至参与无效竞争的企业和行业。

分析师Murthy Grandhi表示,比亚迪因其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所采取的策略,引发了被认为是不公平的批评,价格战造成行业普遍亏损。

在经过四年的价格战后,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寻求海外利润。比亚迪上半年海外销量翻了一番,达到464,000辆。美国和欧盟等政府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施加关税,称这些企业因政府补贴而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比亚迪在电动车市场的领先地位正受到质疑。

这轮担忧始于比亚迪在5月23日时降价超过20款车型。

同一天,长城汽车的董事长魏建军表示,他对电动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感到悲观,并将其与中国房地产巨头恒大的崩溃进行比较,指出汽车行业已经出现类似的隐忧。

“汽车行业的‘恒大’已经存在,只是尚未爆发,”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段视频中表示。

两天后,比亚迪的一位高管拒绝了与恒大的比较,并发布了一些数据图表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比亚迪品牌公关总经理李云飞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坦率地说,我感到困惑和愤怒,这太荒谬了!

这些都是源于长城汽车魏董事长的震惊言论。”

接着,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发表了意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呼吁公平竞争,健康发展,指出一家汽车制造商的大幅降价触发了新的价格战恐慌。

与此同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誓言将打击电动汽车行业的内卷式竞争,表示近期的无序价格战对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分析师雷星表示:“价格竞争的加剧可能是令人不满的最后一根稻草,激怒了竞争对手和监管者。”

7月,17家汽车制造商,包括比亚迪在内,作出了承诺:将在60天内付款给供应商。

在价格战中,中国的汽车制造商通过延迟数月支付供应商来维持生存。此项协议如果得以遵守,将减轻供应商的财务压力,并可能遏制激烈的竞争。

“中国汽车制造商引入60天付款承诺,是政府对抗内卷式竞争的号召,”中国乘用车协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这也降低了类似恒大的情景发生的风险。

许多汽车制造商通过偿还短期债务而非现金的方式延迟支付供应商。地产开发商同样使用这种系统。这种做法一直有效,直到它失效。当恒大违约时,供应商被迫面对毫无价值的债务承诺。

分析师Grandhi指出:“这一做法被视为可能导致更大危机的原因,类似于恒大所遭遇的情况。”

加快付款的承诺、政府对价格战的呼吁,以及一些融资优惠的回撤,显示出力图扭转价格下行预期的努力。

“我们将观察这些措施在逆转价格趋势以及它们对未来几个季度电动汽车需求的影响,”Fitch Ratings汽车行业主管Jing Yang表示。

图片源于:ap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