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提升至“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背景与影响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近日在一系列合作领域中深化了关系,提升至“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次合作涵盖能源、基础设施和安全等多个方面,正在重新塑造中亚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

在今年一月为期三天的中国访问中,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与中国领导人达成一致,将双边关系提升至“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济、安全和外交领域承诺更深层次的合作,并重申在涉及两国“核心利益”的关键问题上相互支持。

这一正式升级反映了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日益增强的合作关系的重要性,这种关系如今是中亚最具影响力的动态之一,正在重新塑造该国的经济景观、区域互联互通与地缘政治方向。

### 中乌关系的演变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关系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演变,从90年代初的有限合作,因塔什干的谨慎政策和经济封闭性,及对中国市场的冷淡看法限制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中国当时的主要关注点也在其他地方,然而随着2013年《友好与合作条约》的签署以及已故总统伊斯兰·卡里莫夫于2014年对中国的国事访问,这种关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7年,现任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上任后,启动了一系列全面改革,旨在放宽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吸引外资,并深化与全球市场的融入。这些改革与中国日益扩大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对新市场的兴趣形成了契合。

2023年5月举办的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北京在中亚的角色正在从以俄罗斯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中转型,向更为独立的角色发展。

中国承诺进行重大投资,推动能源倡议及加深安全合作,致力于将自己定位为该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一动态变化中,中国的区域转型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改革开放共同奠定了双边关系的基础,涵盖贸易、基础设施、能源等多个领域。这种经济上的契合,既助力了塔什干的改革议程,也为更深层次的部门合作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政策挑战。

### 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经济的投资

中国寻求海外市场和投资出路,推动市场合作,通过中国年轻的劳动力、工业潜力以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战略位置,找到乌兹别克斯坦这一自然的合适伙伴关系。

这种契合加速了经济互动的步伐,特别是在米尔济约耶夫总统优先发展的能源、农业和纺织等领域。到2025年2月,中国投资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数量已增至3467家,较上年增长显著。

中国的投资已从提取型行业转向发展导向项目,包括农业现代化、工厂建设以及原材料加工设施的建立。这一转变旨在使投资方向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优先事项对接,从而实现可持续、互惠的增长。

双边贸易关系同样令人瞩目,自2000年以来,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额持续增长,2023年达到了121亿美元,约占乌兹别克斯坦总贸易额的19%。

中国如今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其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经超过俄罗斯,成为乌兹别克斯坦的主要贸易伙伴,虽然与两国的贸易都在增长。

去年11月,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完成了双边市场准入谈判,这对其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重要进展。这一举措预计将加速乌兹别克斯坦融入全球贸易网络,提升其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使其贸易实践与国际标准接轨。

### 中乌产业共荣

中国在中亚的投资足迹,尤其是在乌兹别克斯坦,体现在多个领域的合作,其中能源合作更是作为双方关系的支柱之一。

中国企业已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领域深耕,不仅支持传统化石能源的开发,还推动该国迅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的主要买家,背后是基础设施投资、合资企业以及围绕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的长期合同。

尽管国内需求的增加限制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出口,但因的进展表明双方的合作正在深入发展。

该新线路将加强乌兹别克斯坦的转运和供应角色,同时将中国的影响力延伸至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但这依赖于重大的中国融资,使得这些国家与北京的关系更加紧密。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中国的角色尤为显著。转型为绿能合作伙伴的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关系,展现出的变化令人瞩目。自2023年初以来,北京支持超过5000兆瓦的新太阳能和风能项目,这一做法与塔什干的工业现代化和中国的气候外交愿望相一致。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CEEC)率先启动在卡什卡达里、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地区的2000兆瓦太阳能电站建设。相较之下,国家电力设计公司(PowerChina)的400兆瓦安集延项目(2023年7月),以及中电设备国际公司与三一重能在卡拉卡尔帕克坦及吉扎克的1500兆瓦风光电站的推进(2024年4月),都彰显了双方在可持续基础设施方面的战略转变。

包括阿克瓦电力、保利和中国大唐在内的私人合作伙伴,进一步丰富了投资组合,推进遍及塔什干到纳沃伊的项目,例如领先于300兆瓦太阳能及75兆瓦储能项目的中诺玛整合(Sinoma EC)计划(2024年11月)。这一快速推进不仅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同时巩固了乌兹别克斯坦作为区域清洁能源中心的角色,背后得益于中国的技术与金融实力。

核能也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未来规划中。乌兹别克斯坦原子能机构(UzAtom)正在与中国国家核电公司进行有关部署小型模块反应堆和扩展铀生产能力的初步谈判,暗示两国在低碳能源领域的长期对接合作。

基础设施开发是双方合作的第二个核心支柱,中国的融资和工程公司参与了主要的公路、铁路和电信项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期待已久的中-吉-乌铁路(CKU),这条523公里的铁路将从中国西部的喀什经过吉尔吉斯斯坦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

该项目于2024年12月破土动工,此前签署了融资协议并成立了一个由51%为中方股份的合资公司。

从战略上看,CKU铁路旨在绕过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为中国通往欧洲和海湾地区提供更短的路线,此举标志着中亚互联互通架构的重要变革,令人关注的是,莫斯科对此的反应不甚积极。

尽管该项目曾受到俄罗斯的批评,但它冷淡的反应反映出,在2022年乌克兰冲突后,因西方制裁而逐渐依赖中国的背景下,莫斯科已作出更大的战略让步。与此同时,这也反映出,莫斯科早些时候已接受中国主导通过哈萨克斯坦重新规划的管道。

### 乌兹别克斯坦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角色

“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这些基础设施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双内陆国家,乌兹别克斯坦通过连接中国、欧洲和南亚的运输走廊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一带一路”的两条横贯大陆的路线通过乌兹别克斯坦领土,承诺更快的交付时间、更低的贸易成本,以及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球供应链。

然而,要最大化这些利益,需要持续改善贸易便利化、物流改革和私营部门的发展,乌兹别克斯坦在这些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显著的瓶颈。

除了能源和交通项目外,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通过一系列特殊经济区进一步加深了产业联系。在扎明,一个价值12亿美元的科技园区如今成为高科技制造和创新的中心。

新近宣布的撒马尔罕科技与工业园区将研发与生产整合在一起。

阿尔马利克的大规模“买粉丝路”工业区正在准备生产从家电到药品的多种商品。

与此同时,斯尔达里亚的彭胜工业园自2009年运营以来,已雇佣超过1500名工人。这些合作努力支撑了塔什干推动出口多样化、增值生产以及与中国经济深度联系的目标。

在汽车行业,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电动汽车(EV)制造商比亚迪计划建立一个联合研究中心,开发电动车标准,同时生产刀电池和电动巴士。比亚迪已经开始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工厂生产两款电动车型:Chazor和Song Plus Champion。这一合作既体现了乌兹别克斯坦向绿色工业化的推动,也显露出比亚迪进军新兴市场的战略。

农业和食品加工是另一个合作领域。中国投资正在帮助现代化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部门,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率,以及增加乌兹别克斯坦出口(如水果、蔬菜和棉花)的市场准入。农业合作区和合资企业也支持了农村发展及就业。

技术与创新合作则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新领域。近期达成的协议集中在数字化、人工智能(AI)和科学合作上,包括共同研发和劳动力培训等举措。这些合作表明双方都在尝试利用数字化转型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加深政治与安全合作

在新“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加强了彼此的政治联系,扩大了安全合作,超越了经济交流。他们定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共享情报并在反恐方面进行合作,而塔什干则采购了中国的无人机与防空系统,以现代化其武装力量。

在多边论坛中,双方始终在区域安全和发展问题上相互支持。制度的联系也在加深,数千名乌兹别克斯坦公务员已在中国接受了治理、能源和金融等领域的培训,从而强化了两国行政部门的对接。

中国的软实力也在增强,目前乌兹别克斯坦已建立了至少两个孔子学院,且越来越多中国大学在学习乌兹别克斯坦语言与文化。

这一加深的伙伴关系引起了莫斯科的关注。俄罗斯一直将中亚视为其“近邻”,通过欧亚经济联盟(EAEU)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保持影响力。然而,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日益存在,表明该地区的格局正向更为多极化的秩序发展。

塔什干在这种动态中小心地寻求平衡,力图利用两国之间的合作,同时避免过于明显的对其一方的依赖。

然而,结构性挑战依然存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地形复杂和边境协议不一致等问题,造成运输成本高且效率低下。

贸易失衡也依然存在: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出口量远大于进口量,暴露出塔什干的工业能力有限,增加了进一步深化依赖的风险。

如果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的D线得以推进,乌兹别克斯坦则可能面临出口和过境收入的减少,因为中国的价格优势可能会降低其收入。同时,对于中国管道融资的依赖,也有可能提高乌兹别克斯坦的债务水平,限制市场多样化,进一步加深塔什干对北京的战略倾斜。

国内的怀疑情绪同样为两国关系降温。虽然米尔济约耶夫政府欢迎中国的投资,但公众仍对环境影响、透明度和经济主权等问题持有顾虑。政府已承诺与国家利益和发展目标对齐,但信任仍在逐步建立。

在地缘政治上,中乌关系的扩展将带来深远影响。对俄罗斯而言,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崛起——历史上处于莫斯科影响范围内——可能会削弱其在中亚的主导地位。

尽管双方都将合作视作互补关系,但北京在经济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正在转变地区权力平衡,并考验两者之间的战略协调。

乌兹别克斯坦欢迎这种多元化,以减少对莫斯科的依赖,抵御不确定性。

对于中国来说,乌兹别克斯坦不仅是一个贸易伙伴,更是通往更广泛中亚市场的重要枢纽以及“一带一路”西翼的关键节点。

塔什干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改革议程提升了其吸引力,尤其是在其他运输路线(例如通过阿富汗或受到严重制裁的俄罗斯)变得不再可靠的背景下。

因此,与乌兹别克斯坦强化的伙伴关系符合北京的利益,有助于确保其安全的西向贸易通道,绕过地缘政治的瓶颈。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包括欧盟和美国,以审慎的态度关注这一关系的深化。虽然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参与并不显著干预政治,但这种深度的伙伴关系累计效应可能会削弱西方的影响力,限制其战略接触。

对于布鲁塞尔和华盛顿来说,这强调了重启与中亚接触的紧迫性,不仅要通过投资,还要通过有意义的外交和安全合作来实现。

### 中乌关系的未来

通过将双边关系提升到“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已重新书写了中亚的权力平衡。

塔什干已成为强大的经济引擎,而北京则确保了关键的运输走廊和能源供应,从而削弱了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

面对西方国家的再接触,乌兹别克斯坦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各大国之间的竞争利益巧妙利用为自身的优势,借助中国的投资推动国家的改革,同时维持多元化的外交与安全伙伴关系。

图片源于:national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