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过去两个月内从其天宫空间站进行了两次太空行走,并成功进行了载人梦舟飞船的发射逃逸测试,进一步推动了其月球探索计划。
与此同时,一种实验性宇宙飞船在太空加油技术方面取得了进展。
在2023年上半年,中国完成了36次轨道发射,将超过150个有效载荷送入轨道,与去年同期相比,发射的有效载荷数量增加了20%。
在6月26日,神舟20任务的航天员陈东和陈钟睿进行了第二次出舱活动(EVA),在空间站外度过了约六个半小时。
两名航天员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出去,安装额外的防碰撞保护装置,并进行了例行检查,还安装了脚扣适配器,预计将节省未来太空行走的时间。
与之前的出舱活动一样,他们使用了空间站的机械臂,并得到了同伴王杰在天和模块的支持。
自4月24日抵达空间站以来,神舟20任务的航天员们已经在空间站生活了两个月,潜力有望平等于2023年神舟15任务期间进行的四次EVA的现有记录。
截至目前,自核心天和模块在2021年4月发射以来,已经进行了21次太空行走。
预计天舟9货物补给任务将于7月14日或之后发射,搭载长征7号运载火箭从文昌发射场发射。
载荷约7400千克,目标是在天和核心模块的尾部对接,运送神舟20航天员所需的食物、水和其他货物。
6月17日,中国在其载人月球探索计划中取得了一项重要里程碑,成功完成了梦想舱的发射逃逸地面测试。
此次测试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静态地面搭设中进行,测试飞行器在发射逃逸塔的五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动下,离开发射台持续约20秒。
在脱离逃逸塔后,伞群也顺利展开,并在点火后两分钟成功着陆,气囊缓冲着陆过程。
这是梦舟项目的第三次测试,验证了飞船和宇航员能够在发射台发生紧急情况时安全逃离火箭的能力。
梦舟计划的第二次逃逸测试也将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预计将验证在升空时及最大气动压力下的逃逸能力。
梦舟(Mengzhou)的名称大致翻译为“梦之船”,它在设计上相比神舟有了重大飞跃,并将能够搭载多达七位航天员。
该飞船正在开发两种型号。
第一种型号将替代当前的神舟载人飞船,执行前往低地球轨道(LEO)天宫的任务,并搭载两级长征10号(CZ-10A)火箭发射。
第二种型号将运送三位航天员前往月球,并将与“月神”月球着陆器配合使用。
这两种飞行器将分别从即将到来的三级长征10号(CZ-10)重型火箭发射,并将由两个侧助推器支持。
在6月的逃逸测试成功后,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CMSA)报告称,仍在按计划推进到2030年实现月球登月的目标。
CZ-10A的首次飞行预计在明年进行,而CZ-10及载人梦舟则在2027年完成。
6月,中国的两颗实践卫星(“试验”的意思)在静止轨道上进行对接操作的测试。
2023年1月发射的实践25号拦截器卫星,是一颗加油和续航能力延长的示范卫星,在6月进行了多次靠近另一颗中国技术试验系列的卫星——实践21号。
实践21号于三年多前发射,测试和验证太空垃圾减轻技术。
2022年1月,它成功将静止轨道上的非活跃北斗-2 G2卫星从35,876公里的高度移动到更高的“墓地”轨道,超过300公里的高度。
这两颗卫星在6月30日进行的最新一轮近距离操作中,实践25号在6月中旬曾靠近实践21号,并保持在一公里以内的距离,不超过90分钟。
这一接近操作可能是对接演练,或者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当两者接近到几米内时,实践25号可以利用它的机械臂抓紧目标,然后自动对接并尝试为其加油。
在6月30日的测试中,卫星追踪公司s2a注意到,这两颗卫星的接近程度使它们几乎无法分辨。
美国军方的USA-270和USA-271卫星一直在伴随观察这对组合,以监测这些操作。
尽管实践21号的确切工具未公开,但也怀疑它具有类似的机械臂。
在微重力环境中进行流体传输以及无人飞行器之间的自动对接,技术上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诺斯罗普·格鲁曼计划在明年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即任务机器人飞行器(MRV),该卫星将利用其机械臂检查、搬移、加油,乃至修理或组装在轨道上的卫星。
中国的天问2号任务于5月28日从西昌发射,现在已经在离地球超过1200万公里的地方,继续其与小行星Kamoʻoalewa的接触之旅。
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分享了一些由卫星的“小行星窄角相机”拍摄的图像,展示了距离59万公里的地球和月球影像。
不过,关于该飞行器的其他图像或甚至渲染图相对稀少。
去年9月,天问三号火星样本返回任务的发射日期提前至2028年。根据2023年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演示文稿,计划包含一种类似于NASA“灵巧”的直升机,以及一种六足类机器人探测车。
需要两次长征五号(CZ-5)火箭的发射,以分别将着陆器和 ascent 载具、火星轨道器和返回地球的飞行器送入轨道。
如果项目顺利并按计划进行,预计到2031年将从火星带回约500克的样本。
目前,着陆地点尚未确定,不过在最近中国科学家为该项目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强调了三处强有力的候选地点。
除了着陆器将从火星表面获取样本外,文章还提到一台钻机将从表面下两米处提取物质。
无人机将收集散落的岩石,其有效工作范围超过100米。
太空时代公司在进行完其不锈钢Yuanxingzhe-1原型的垂直起降(VTVL)测试后,确认该飞行器状态良好,并将进行拆解和进一步检查。
该测试飞行器直径为4.2米,长度近27米。
如预期,该飞行器完成了短暂驾驶测试后在海面上的优雅着陆,测试完成后它立即转向水平位姿,随后被拖回岸边,并通过起重机打捞至岸边。
太空时代随后表示,该飞行器并未遭受重大损害,未来可能再次飞行。
该公司打算以这种方式回收飞行硬件,届时将进行后期飞行检查和处理,以去除海水。
为了验证可重复使用性,该原型预计将被重新组装并进行静态点火测试,尽管有人对该原型再度飞行的可能性表示怀疑。
该公司目前直接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一次轨道发射尝试。
该飞行器外部印有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淘宝的标志,淘宝去年宣布了一项合作关系,可能会将Yuanxingzhe-1用于未来的点对点货物运输中,货物存放在飞行器首级内的防水舱室。
在此次垂直起降测试中,飞行了一件重达20千克的非易损测试货物,并在恢复过程中安全取回。
其他新型可重复使用的发射火箭也在推动于今年下半年进行首次发射。
当前,在海南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场地仍在建设当中,雷神科技、银河能源、太空先锋和中国航天科工等公司也在积极扩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设施。
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已成为商业发射的中心,发射位点位于该地的主要发射场4号综合体即南发射场(SLS)南部和东部。
2023年6月,蓝天宇航成功完成不锈钢ZhuQue-3(ZQ-3)火箭的一、二级静态点火测试。
该公司计划在2023年进行适应性飞行测试最多三次,2026年达到12次,包括首次再飞火箭的发射。
据了解,该火箭竖直高度为76.6米,直径5.2米的整流罩,有效载荷能力在发射后为8000千克,或在抛弃一号火箭的情况下达到11800千克。
ZhuQue-3将首次使用天问-12A引擎,未来的ZhuQue-3变体将力争使用更强大的天问-12B引擎。
后者运用采用液态甲烷和液态氧作为推进剂,可重复使用至少20次的设计目标。
首次发射的火箭将经过原有发射场测试,尽管该测试硬件未来可能会被使用,但不会应用于首次飞行。
最终成型的火箭将采用运输机水平运输至新发射场,将有效载荷使用吊车安装于发射塔。
蓝天宇航的静态点火测试后,成功进行了于2022年9月进行的10公里的VTVL飞行测试,验证了火箭的导航与反应控制系统、翼及引擎复燃能力。
此次实验使蓝天宇航率先超越了一家名为深蓝航天公司的类似高空飞行测试。
不过,由于此次高空飞行测试的随机不测损失,深蓝航天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进行首次发射。
CAS Space也进行了其即将推出的Lijian-2(动力-2)火箭的首、二级静态火箭发动机测试。
该公司在增华的专用实验设施进行了单独测试,测试内容为模拟火箭全程燃烧的持续燃放。
该火箭的首次飞行计划在9月份进行,期待首航能够携带首个Qingzhou-1有效载荷(“轻船”)发射,这也是CMSA首次发出的商业补给合同的结果。
这一实验的推动将为天宫太空站进行补给,包含在过去一年多内建设发射设施的努力,另外也包括在今年4月进行的运输起重机测试。
初次发射的Lijian-2火箭将以一次性配置发射,计划在2028年推出可重复使用的版本。
2023年12月,Lijian-1的第三级在失去控制后造成多个有效载荷的损失,其中包括AZSPACE的DEAR-3原型可回收科学实验航天器。
而更先进的DEAR-5,基于AZSPACE的B300平台,预计将于8月份搭载ExPace的快舟-11发射。
此系统设计可携带多达300千克的有效载荷,以实现为期一年的轨道活动。
CAS Space在上个月还进行了其内部研发的3D打印Liqing-1(动力核-1)发动机的测试,该发动机使用的是液态煤油与液态氧。
预计未来将有五个这样的新发动机机在他们即将推出的可重复使用的子轨道飞行器Lihong-2火箭中使用。
与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佩德相似,Lihong-2预计将短暂携带七名乘客穿越卡门线。
距离2024年6月的静态火灾事件已经过去了一年。
这是在太空先锋进行的第一次静态火灾测试发生异常,导致第一阶段从测试平台上破裂并在近龚义的山脉坠毁。
下一个飞行器的第二级已经在海阳的HOS测试平台上进行了静态火灾测试,包括全时长燃烧和引擎复燃测试。
同时,与登载货物约7000千克的即用圆形的运输机也即将到来。
计划在7月或8月进行首次发射。
银河能量预计会于2025年晚些时候进行静态火灾测试和首次发射其二级ZhiShenXing-1(彭拉斯-1)发射器。
各项验证测试已相继开展,公司在合肥的首个飞行硬件也在稳步推进。
这款部分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将在海南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发射,预计将把8000千克有效载荷送入LEO,首级火箭的首次飞行将能够完成25次任务。
北京的iSpace也希望在今年12月首飞ShuangQuXian-3(超弦-3),并确保明年夏天实现火箭的再飞行。
该火箭的储罐在4月成功完成了低温测试,并且iSpace正在开发其发动机测试设施,以验证其反复启动的Focus-1引擎,后者使用液态甲烷和液态氧推进剂。
通过以上一系列努力,中国的商业航天计划正在蓬勃发展,为未来的航天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片源于:nasaspacef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