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中国即将举行纪念建交五十周年峰会,合作与挑战并存

在即将于七月举行的欧盟与中国峰会前夕,气氛中弥漫着谨慎、紧迫感与乐观情绪。此峰会旨在纪念两国建交五十周年。

近日,在布鲁塞尔举办的2025中国—欧洲商业论坛上,双方展示了即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驻欧盟大使费升朝在论坛上表示:“开放与自由贸易仍然是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和欧洲企业的强烈愿望。”他警告全球正朝着保护主义的方向漂移。

他指出:“全球化是经济规律下的历史趋势,而市场力量是其主要驱动,无论人们愿意与否。”

不过,在欧洲各国,市场开放的政治意愿正在逐渐被战略自主与去风险化的考量所过滤。

费大使强调,去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并表示中国将继续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改善商业环境,推动人工智能与半导体等领域的创新。

但这一信息能否说服对工业产能过剩和国家补贴持谨慎态度的欧洲政策制定者,仍有待观察。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刘建东则采取了更为调和的语气,表示“中国与欧洲是合作伙伴,而非竞争者”,并指出两者“市场紧密相连,利益交织”。

他还提到,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等领域有着显著的协同效应。

“建交五十周年给深化在贸易、技术和绿色转型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

然而,峰会是否能够推动这一动力,还是会因未解决的摩擦而蒙上阴影,尚待观察。

中国驻欧盟使团参赞刘宇称,五十周年是“历史性里程碑”,强调“经济与贸易合作既是发展的基石,也是引擎”。

“中方愿与欧盟共同通过对话妥善管理分歧,”刘宇表示,承诺“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从欧洲方面,前葡萄牙劳动部长玛利亚·若昂·罗德里格斯呼吁基于共同历史经验进行更深层次的协调。

她指出“中国的和平崛起证明了大国通过决心与愿景所能取得的成就”。

她呼吁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秩序中,欧盟与中国之间的更深入合作不仅是有益的,更是有效全球治理所不可或缺的。

论坛吸引了来自商业、学术及政策界的150多名参与者,以共识和善意圆满结束。

然而,核心问题依然存在:源于共享机遇的言辞能否克服当前影响欧盟与中国经济关系的结构性分歧?

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政策研究员阿利采·巴胡尔斯卡认为,尽管中国仍然是欧盟的最大进口来源,但布鲁塞尔在塑造北京行为方面的能力因缺乏战略统一和信誉而受到抑制。

她指出,中国政策制定者已习惯于对欧洲的异议表示不屑,这些异议根植于对产能过剩、市场准入、原材料限制以及中国隐性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为等的担忧上。

中国最近的某些举措,如放宽部分市场经济国家(MEP)制裁及解决法国白兰地争端,被视为表面的让步,而非实质性转变。

巴胡尔斯卡认为,欧盟必须在即将召开的峰会上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展现独特的经济议程,而不是简单回声美国的政策。

她警告,如果北京未能认真对待欧洲的关切,欧盟应准备好出动其包括反胁迫工具、投资审查、出口管制和贸易防御机制等在内的强大工具,挑战“中国的不公正做法”。

随着峰会的临近,可以明确的是,未来双方关系的下一个篇章将不仅由布鲁塞尔或北京的言辞决定,还将由双方当前正在做出的政治和经济选择所塑造。

图片源于:euract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