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之乡:探讨外界忽视的环境代价与生存现实

在内蒙古,有一个名为稀土之乡的地方——白云鄂博。

这个小镇坐落于稀土矿区,供应着全球约一半的稀土金属,稀土金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从智能手机、蓝牙扬声器到计算机、电视屏幕,甚至电动汽车,几乎每样电子产品中都有它们的身影。

在这场资源争夺战中,中国已然处于领先地位,拓展了稀土的开采与精炼业务。

然而,随着这一领域的发展,北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为了解更多的信息,我们前往了中国两个主要的稀土采矿中心——北方的白云鄂博和南方的江西省赣州。

在这次探访中,我们见到了许多人造湖泊,湖水里充满了放射性污泥,并听到了污染水源和土壤的控诉,这些问题过去曾与癌症和出生缺陷的聚集有关。

我们的行程并不平坦。

显然,北京对其环保记录十分敏感,我们曾被警方拦停,并受到询问,甚至与一位不明身份的矿业老板展开了长达三个小时的对峙,他拒绝让我们离开,除非我们删除拍摄的影像。

我们对中国政府的采访请求未得到回应,但政府已发布新规,试图加强对稀土行业的监管。

科学家们告诉BBC,相关部门正在努力清理这些采矿场。

然而,中国北方的采矿业务仍在不断增长。

在白云鄂博,机器们不停地在寻找钕和镝等稀土金属,这些金属将用于制造现代科技中的强力磁铁,从电动车到计算机硬盘等都有应用。

为了寻找这些稀土金属,这些机器逐层剥离上面的土壤,扬起有害的尘埃,部分尘埃中含有高浓度的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

南方的赣州矿区也是同样的景象,圆形的混凝土池塘里充满了有毒废物,这些池塘位于陡峭、侵蚀严重的山顶上,很多池塘甚至未加覆盖,暴露于自然环境。

这些是“浸出池”,矿工们向大地注入大量的硫酸铵、氯化铵等化学物质,以将稀土金属从周围的土壤中分离出来。

曾经在这一个县内有超过一千个采矿点,其中一些是非法的,企业适时从一个矿场转移到另一个。

直到2012年,中国政府介入,开始进行监管,显著减少了颁发的采矿许可证数量。

但显然,之前所造成的损害已无法轻易弥补。

数十年来的研究显示,稀土矿的开采与森林砍伐、土壤侵蚀以及化学物质泄漏到河流和农田之间存在直接关联。

当地农民黄小聪,生活在四个稀土矿周围,他认为不当的采矿行为至今仍在引发山体滑坡。

他表示:“当局对发生的事情持有宽容和不作为的态度,这无疑是造成山体滑坡持续发生的主要原因。”

他还指控一家国有企业非法侵占了他的土地。这家企业对BBC的提问没有给予回应。

“这个问题远非我个人能够解决,必须由更高层的政府来处理。”黄小聪说道。

“我们普通人没有答案……像我们这样的农民,是最脆弱的。简单来说,我们天生处于劣势,真是悲惨。”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被至少12名身穿带有稀土公司标识的制服的男子围住,他们用车挡住了我们的去路。

最终,一名自称是中国稀土江西公司的当地经理到场。他对黄小聪和我们进行了质问,近乎三个小时不让我们离开,尽管我们尝试进行谈判并希望听取他的观点。

生活在白云鄂博和赣州矿区周边的居民似乎是曾经被中国“先发展再治理”矿业政策受害的群体,教授朱莉·克琳格在其著作《稀土前沿》中指出。

尽管这种治理方式已经有所改变,努力减轻环境损害,但后果依旧存在。

“很难知道这种发展模式的真实人类和环境成本。”朱莉·克琳格告诉BBC。

在白云鄂博南部最大的尾矿湖周边居民所受的健康影响最为严重,在2010年前的几十年里,村民们因水中高氟造成的骨骼和关节畸形,以及急性砷毒性被诊断出病症。

大多数患者都住在违反环境规定的威矿坝附近,这个60年代建设的人造湖泊是用来倾倒采矿废物的。

当局已经将村民迁出该地,但这条长达11公里的尾矿湖仍然充满了灰色泥巴,其中包含放射性元素钍。

研究意指出这一有毒混合物可能正持续渗入地下水,并向中国北方的重要饮用水源、即黄河移动。

在对小型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MRI机器和喷气发动机的需求飙升的同时,有一个令人担忧的数字需要关注——开采一吨稀土矿石会产生大约2000吨的有毒废物。

虽然中国正在努力控制其稀土开采对环境造成的伤害,但同时也在扩大在海外的开采业务。

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正急于追赶自己的稀土开采业务。

然而,科学家们警告称,无论这些金属在哪里开采,如果不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案,土地和人们的生命都会处于危险之中。

尽管如此,一些白云鄂博的农民已经适应了在这个全球稀土之都的生活。

那些曾经毁坏他们土地并污染了水源的金属,也为他们带来了就业机会。

“有了稀土,现在有了钱。”一位农民这样告诉我们,“矿场每月支付5000或6000元(约837美元或615英镑)。”

他表示,自己在牧马这一传统生计上已经亏损,马匹仍在矿区旁的草原上游荡,而挖掘机继续寻找更多的稀土。

“种地还不错,”他一边种着青葱一边说,“只要种好作物,卖掉就行了,这样简单。”

图片源于: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