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历史背景与当前局势

以色列于6月13日攻击伊朗,称此举是为了预防伊朗发展核武器。随后两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攻防,直至美国于6月22日出手攻打伊朗,目标锁定了三个伊朗核设施。特朗普政府在6月24日宣布,两国达成停火协议。

中东语言与文化教授阿里亚·法尼(Aria Fani)与国际研究教授、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前院长瑞沙特·卡萨巴(Reşat Kasaba)向《每日新闻》解读了此次冲突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白宫对此次军事行动表示祝贺,称赞特朗普总统在以色列与伊朗之间达成停火,并使用“通过实力实现和平”来形容特朗普的对外政策。

法尼对此表示质疑,称:“和平是为了谁?如果告诉那些在以色列轰炸中丧生的儿童,或者被消灭的核科学家的家属——我很难想象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平。”

卡萨巴建议公众应通过历史的视角来理解这些事件。他指出,伊朗将以色列视为美国的密切盟友和其外交政策的延伸。他表示,美国在伊朗事务上有着悠久的干预历史。

卡萨巴还指出,二战后以色列、伊朗和土耳其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共同对抗苏联。在冷战期间,美国通过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出的“和平原子弹”计划,对伊朗的核能产业进行了投入。

1953年,中央情报局和英国情报部共同策划了一场政变,推翻了民主选举产生的伊朗总理穆罕默德·摩萨台。摩萨台旨在将伊朗的石油生产国有化,而此前伊朗的石油大部分掌握在西方公司手中。随之而来的,是对西方利益更“有利”的威权统治者——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统治。

1968年,191个国家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NPT),其中包括美国和伊朗。该协议旨在防止非核国家发展核武器,同时阻止核国家援助非核国家发展核武器,并推动安全核能的发展。

法尼指出,以色列从未签署该条约,并禁止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进行核查。

1979年,伊朗经历了一场社会革命,取代了其君主制,建立了一个伊斯兰共和国,这场革命是对经济管理不善、腐败和西方影响的公投。

卡萨巴认为:“推翻沙阿的力量是一个包括宗教、世俗、左派、自由派、女性等多个群体的联盟。这是一场真正的社会革命。但就像所有革命一样,各个群体开始相互争斗。”

2002年,西方情报机构发现了伊朗秘密的纳坦兹核浓缩设施,违反了NPT。这引发了伊朗与西方欧洲国家之间的多次谈判,并导致联合国对伊朗实施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制裁。纳坦兹核设施也是以色列在6月13日攻击的目标之一,随后的美国攻击则针对于6月22日。

法尼批评美国的军事工业复合体,称其持续参与冲突以压制那些不符合美国资本利益的国家。他强调了美国在武器生产基础设施上巨大的投资,以及美国主导的两个主要政治党派如何参与军事威胁和行动。

“这种‘和平’只为武器制造商所保障,”法尼说。“为石油公司、无人机公司提供保障。这使他们的口袋里满是钱,并让他们变得无法无天。这正在创造一个与其他人生活在不同星球上的阶层……其他一切都是分散注意力的干扰。”

图片源于:daily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