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为期12天的战争后,特朗普决定向伊朗采取军事行动的后果将对亚太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专家表示此举可能会改变各国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意图的看法。
“特朗普对伊朗的打击表明他不怕使用军事力量——这将向朝鲜,甚至中国和俄罗斯,传达一种明确的信息,展示特朗普的风格,”南韩新美国安全中心的高级分析师金多妍在首尔指出。
金多妍表示,“在此次空袭之前,平壤和北京可能会认为,特朗普是一个规避风险的人,尤其是根据他在第一任总统任期中的行为,尽管他有一些强硬的言辞。”
根据报道,特朗普在以色列与伊朗的战争进行到第十天时,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于6月22日袭击了伊朗的三个核设施,以期在华盛顿与德黑兰的谈判仍在进行时摧毁该国的核项目。
这一攻击在次日引发了伊朗对卡塔尔附近一处美国基地的例行报复性打击,但未造成任何伤亡,双方在6月24日达成了停火协议。
北朝鲜、中国和俄罗斯迅速谴责了美国的攻击。俄罗斯总统普京称之为“无端的侵略”,中国外交部表示这违反国际法,并“加剧了中东的紧张局势”,而北朝鲜外务省则声称此举“践踏了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安全利益”。
尽管打击在战术上取得了成功,但是否能为美国在中东的战略目标带来更广泛的好处,或者是否会促使伊朗更加努力地发展核威慑力量,从而将美国拖入长期冲突,目前尚无定论。
美国的亚太盟友可能会将此次攻击视为威慑的积极信号,如果此次空袭被视为强化了红线、恢复了威慑,并且时间有限,以至于不会使特朗普政府偏离其在印太地区的既定优先事项,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高级防务分析师尤安·格雷厄姆表示。
“如果这次空袭被视为恢复威慑的积极信号,那么亚太地区的盟友将视其为利好,”格雷厄姆指出。“中国会注意到特朗普已经准备好随时使用武力,至少在有机会的情况下。”
在中国,许多人原本认为特朗普抱有“无战争心态”,但袭击后,这种观点可能会重新评估。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赵明浩表示:“美国对伊朗的空袭方式值得中国关注。特朗普利用力量逼迫谈判的方式,对于未来中美两国如何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但他补充说,华盛顿不应认为可以对中国采取同样的策略。
“如果中美之间爆发冲突,美国能否很快撤退,甚至能否安然无恙撤退,将是非常困难的,”他说。
中国和北朝鲜分别对美国构成不同的挑战。两国都已经拥有核武器,使得任何可能的报复的后果大大增加。
同时,亚洲并没有类似以色列的国家,其在战争早期对伊朗导弹防御系统的持续打击,铺平了B-2轰炸机进出而不受攻击的道路。
尽管如此,美国在与中国或北朝鲜的冲突中介入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而北京和平壤无疑会试图评估特朗普这一难以预测的领导人的反应。
国防专家约瑟夫·丹普西表示,北朝鲜可能会对以色列拥有的相对小但高质量的部队在伊朗取得的成就“感到相当惊慌”。
与此同时,这很可能在内部被视为对其核武器计划的合理化。
丹普西表示:“如果伊朗真的拥有可以部署的核武器,这一事件会不会发生?可能不会。”
美国决定在与伊朗仍在谈判时发动攻击,亦不会被忽视,韩国统一研究院的高级分析师洪敏指出。“北朝鲜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不谨慎进行对话,可能会给美国提供发动攻击的借口。”
洪敏表示,北朝鲜与其挑衅特朗普,可能会采取更加被动的态度与华盛顿进行谈判,专注于加强自身的军事建设,寻求与俄罗斯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从而缩小未来谈判的前景。
与此相关的是,特朗普对伊朗的攻击给中国和台湾的关系带来的启示,台湾是中国宣称为其领土的自治理民主岛,习近平主席尚未排除以武力收复台湾的可能性。
美国向台湾提供武器,并且是台湾最重要的盟友之一,不过华盛顿对于在与中国冲突时是否会支援台湾的官方政策被称为“战略模糊”,意味着不明确承诺如何回应。
从军事上讲,对伊朗的空袭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是否可能在对台湾的潜在入侵中表现出比预期更少的克制,并袭击中国大陆的目标?新加坡的RSIS拉贾拉特南国际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德鲁·汤普森指出。
同样,这也无疑向北京强调了“预测特朗普行动的困难性”。
汤普森表示:“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空袭让许多人感到意外。我认为,这展现了特朗普使用军事力量的风险和接受度,这可能超出了外界的预期。”
这一事件也引发对台湾总统赖清德的关注,他在近期的演讲中增加了对中国威胁的警告,这可能进一步激励他的言辞。
防务优先事务所的亚太项目主任莱尔·戈德斯坦表示,赖清德的一系列言论几乎是为了制造新的台海危机,也许是希望获得华盛顿和其他太平洋地区的更多支持。
他进一步表示:“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其冒险的操作,温和地说。”
图片源于:milwaukeeindepen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