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行业近期持续出现“内卷”现象,从咖啡、汽车到房地产,无一幸免。随着企业争相扩大产能、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企业盈利能力都受到严重影响。根据Natixis对2500家上市中国企业的研究显示,在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行业整体价值却因通缩压力而受损。即使在表面上看企业规模扩大,但实际上许多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不得不不断降价,导致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这种“内卷”不仅在消费品市场明显,也在工业和房地产领域表现突出。2024年上半年,中国的消费价格下降了0.1%,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则下降了2.8%。其中,只有7个子类别的工业品价格有所上涨,而消费品价格上涨的类别则多达37个。这一现象反映出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和过度供给的态势,令人担忧的“恶性循环”逐渐形成。中国政府也开始关注此问题,近期在政策文件中提到要遏制“内卷”现象,推动产业升级和改善企业生态环境。虽然价格战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实惠,但也让大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盈利困难,甚至导致裁员潮。数据显示,A股企业的员工人数在2024年只增长了1%,创下历史最低值。经济学家Larry Hu指出,内卷既是中国模式的“特色”也是“弊端”。大量投资引发的价格战带来低回报,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产业自主和升级。以电动车产业为例,行业巨头比亚迪今年的部分车型价格降幅接近30%,智能手机公司小米也将其新SUV的售价定得低于特斯拉的Model Y。相比之下,国际咖啡巨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逐渐下滑,原因之一是其保持较高的价格,而竞争对手如瑞幸咖啡和一些精品咖啡店则售卖更低价的饮品。房地产市场也同样遭遇困境,京津冀地区一些物业公司尝试提价,但发现空置率反而上升,需求不足导致市场信心疲软。业内人士表示,短期内难以看到市场需求的好转。对于2024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师普遍持谨慎态度。预计今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5.2%,略低于第一季度的5.4%,但基本符合全年5%的目标。然而,第二季度之后的形势可能变得更加严峻。Jianwei Xu指出,制造业盈利仍在下降,许多家庭可能在下半年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失业问题或将加剧。中国经济多次经历产能过剩的调整,但此次由于私营企业占比提高,政府调控难度更大。Morgan Stanley的Robin Xing指出,企业间的协调变得更加复杂,政策措施需更多依赖需求端刺激。考虑到中国宏观债务水平已达GDP的100%左右,财政空间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刺激。为了应对挑战,北京已多次强调需要规范低价竞争,推动产业整合和市场治理。据CNBC译文,省委已明确要求加强行业监管,防止价格乱象进一步扩散。同时,伴随贸易战升级,出口企业面临的压力加大。Goldman Sachs分析师指出,美欧对中国过剩产能的批评不断增加,尤其是电动车等行业的关税提高,促使中国企业加速向海外扩展,从而带来更多冗余产能。这种趋势在未来几年或将带来更大的供给过剩。据悉,七大行业中的五个领域的产能已超过全球需求,电动车和空调虽尚有所潜力,但整体过剩问题依然严峻。这一系列因素表明,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复杂的转型,既有增长放缓的压力,也面临结构调整的挑战。
图片源于:cn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