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月生产价格大幅下跌3.6%,消费价格略微回升0.1%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6%,创下近两年来最大降幅。其背后是深化的价格战在经济中不断发酵,导致企业利润受压,同时民众消费需求依然低迷。与此同时,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则微增0.1%,实现自连续四个月下滑后的首次回升。经 economist 预测,市场普遍预期CPI持平,但实际数据稍微超出预期,显示通胀压力有所显现。核心CPI(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则上涨0.7%,为14个月来最高水平,表明价格逐步回暖,但整体仍处于低位。相比之下,PPI的降幅超过预期,市场预期为3.2%,实际则达到了3.6%,使其成为2023年7月以来的最大单月跌幅。自2022年9月起,中国的PPI一直处于多年的通缩状态,反映出制造业和出口行业面临的持续压力。股市方面,沪深300指数在数据发布后微幅上扬0.19%。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通缩局面尚未结束,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持续走弱和“内卷”(neijuan)现象依旧严重的背景下,“通缩”压力难以在短期内缓解。Zhiwei Zhang,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的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表示:“目前还不能断定通缩结束,因为房地产市场的动力仍在减弱,反垄断运动仍处于初期阶段。”所谓“内卷”指的是一些消费领域价格战的激烈竞争,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上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由习近平主席主持,会议批评了企业之间过度的价格竞争,这种行为不仅无法刺激消费,还侵蚀企业盈利。中国政府承诺将加强对价格战的监管措施,以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尽管如此,企业盈利仍在持续下滑。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9.1%,这是自去年10月以来的最大降幅。

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部分分析师建议引导企业提质增效,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一家中国官方媒体指出:“企业应以提升产品质量为目标,配合有序退出过时的生产能力。”另外,消费价格的回暖部分受益于政府推动的家电和电动车置换补贴方案,但经济学家Zichun Huang提醒,这一政策带来的涨势难以持续,“第二季度和下半年的补贴效应可能逐渐减弱,从而影响整体通胀动力。” Huang补充道:“商品供应持续大于需求,供应过剩导致价格战或将持续,除非采取强有力的刺激措施,否则通缩压力仍将困扰中国经济。”另一位分析师Larry Hu认为,目前中国出口表现尚算坚韧,最近几个月出口逐步增长,缓解了部分国内对刺激内需的担忧。数据显示,今年5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4.8%,4月则上涨8.1%,主要得益于对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大幅增长,部分抵消了对美国市场出口的减速。尽管美国对中国商品施加关税,影响延续,但中国的出口表现仍相对抗波逐浪,显示出强韧的韧性和调整能力。

图片源于:cn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