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在汽车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锂离子电池在国内的发展已展现出其巨大的优势。
如宁德时代(CATL)、比亚迪(BYD)、国轩高科(Gotion)和阳光电源(Sunwoda)等公司在动力电池领域已达到了领先地位,部分得益于电池单体和电池组的创新和持续研发,同时也得益于产业规模的扩大。
中国毫无疑问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尤其是在电动车(EV)市场方面。
与比亚迪、XPeng、NIO和小米相比,特斯拉似乎显得有些平淡,而如今电动车的“家园”就在中国。
与西方汽车制造商及供应商的合作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德国汽车制造商如宝马(BMW)和保时捷(Porsche)在驾驶性能上具备竞争优势。
而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则以奢华品牌形象占据市场,凭借其魔毯般的驾驶感受、设计、材料和驾驶特性而广受欢迎。
然而,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正在通过规模化利用中国的电池专业知识和成本优势。
宝马的新车型代称为“Neue Klasse”,通过使用圆柱形电池在竞争中增强了优势。
第六代的锂离子电池(Gen6)将在宁德时代和易华录(EVE)运营的电池工厂生产,其他供应商也是如此。
这表明,中国科技巨头与德国汽车制造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有望成为双赢局面。
中国的“西进”战略旨在促进互利共赢和包容性增长。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扩张,保持公平和健康的竞争环境至关重要,企业应在规模与品牌价值之间达到平衡,确保定价策略反映质量并支持长期消费者信任。
未来的汽车将是零排放的电动车,第二个重要特征是智能化。
智能化体现在两个领域: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
自动驾驶将朝着完全自主驾驶的巅峰发展,而智能座舱则能让驾驶员和乘客在行驶中进行有意义的智能对话。
未来的汽车将拥有抬头显示器、语音控制、自动导航等先进功能, interior设计将注重轻松、安静和高品质的氛围。
未来汽车的焦点将放在其感知环境的能力上,这依赖于激光雷达等传感器,以及将传感器信息转化为完整图像的半导体。
未来的汽车将有能力,甚至超越人类,理解交通状况并作出正确反应,而这种反应将拯救生命。
两个月前,我在湖北省武汉搭乘了百度的“阿波罗机器人出租车”,这让我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这一刻,我们见证了未来的到来;如今,百度阿波罗和Pony.ai都提供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
将机器人出租车系统推向市场需要大规模和规模效应,这正是中国北京、上海、深圳和武汉等主要城市所具备的。
自主商业车辆的大市场不仅涵盖民用领域,还包括国防应用。
规模化的市场机遇是可行商业模式的重要基础。
相比之下,谷歌子公司Waymo在美国尚未找到这样的市场机会。
而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机器人出租车方面的设想更像是美好的梦想。
因此,百度和Pony.ai在中国市场中,凭借规模化优势有着巨大的机会。
所有这些表明,中国和中国速度在未来汽车的大脑——半导体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几个月前,我参观了华为在深圳的总部,对其技术实力感到震撼。
华为的数字生态系统贯穿驾驶员的生活空间,构建了如“鸿蒙”的完美智能框架。
此外,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技术驱动的经济体,华为、地平线机器人、黑芝麻、RoboSense和腾讯等公司在锂离子电池等领域展现出世界级的竞争力。
尽管英伟达、Qualcomm、三星以及台积电在一些半导体领域依然占据领先地位,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
中国在将塑造未来汽车的半导体和传感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在LiDAR传感器市场上已经成为了领军者。
如今,没有数据(即传感器捕捉到的信息),芯片连任何功能也无法发挥。
中国正在朝着发展“智能汽车”而努力,正如在电池领域所做的那样,逐步实现芯片和传感器的自主发展。
中德汽车工业之间的合作可谓双赢。
美国已变得高度不可预测甚至危害重重, 自恋的美国政府对欧洲构成了显著风险。
未来汽车及其背后的设计者将源于中国,这给欧盟提供了一个良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独立,降低政治风险,并着手未来汽车的双赢合作。
图片源于:china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