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式启动了互联网身份识别要求,这一措施被人权组织警告将进一步限制在线匿名性,并加大言论自由所面临的风险。
这项由公安部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开发的新机制于本周二生效。
人权组织指出,这项互联网身份识别制度是对中国言论自由的新一轮打击,任何敢于质疑当局的人都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中国当局则表示,该系统将增强公众的在线安全和便利性,并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互联网已经受到严格管控和审查,而被称为“伟大的防火墙”的审查系统,阻止了超过10亿用户访问未经政府批准的国际网站和服务。
根据中国当局发布的规定,这套系统旨在“保护公民的身份信息,支持数字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用户需要通过国家在线身份认证应用程序使用身份证和面部识别进行注册。注册后,用户将获得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互联网代码”,以及可以进入各种服务和应用程序的“互联网证书”,这样他们就无需频繁输入登录凭据或向服务提供商提供个人信息。
目前,注册是自愿的,但当局一直鼓励公共和私人服务以及普通用户采纳这一制度。包括流行的微信消息和支付系统在内的许多主要平台正在使用这一系统。未来,注册可能会逐渐成为在中国互联网中导航的必需品。
根据2017年实施的《网络安全法》,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必须使用真实姓名才能获得数字服务,而人权组织担心,新的系统将意味着政府控制在线活动、打压异议、抑制言论自由的努力加剧。
“互联网用户在中国已经承受了政府的重重审查和控制,”中国人权捍卫者组织的研究员肖利表示。
“新的互联网身份识别规定使得北京对言论自由的攻击进一步升级,使人权捍卫者、记者、律师及任何质疑当局的人面临更大的风险。”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互联网自由的科学家肖强表示,这一系统“可以直接消除那些不受欢迎的声音”。
“所以这不仅是一个监控工具——它是数字极权主义的基础设施,”他说。
国际言论自由组织Article 19全球中国计划负责人迈克尔·卡斯特指出:“匿名性为行使意见和表达自由提供了基本的隐私和安全。在国家互联网身份的创建过程中,进一步削弱潜在的在线匿名性,在已经要求真实姓名身份验证的网络安全法背景下,中国显然在加紧努力压制批评声音。”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安部官员对中国官方新华社表示:“这项服务不仅确保了公民身份验证的安全和便利,还有助于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新的法规可能会变得强制性,或者这一要求可能变得如此普遍,以至于互联网用户感到被迫注册以便在线导航。
图片源于:news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