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防首席顾问警告中国、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战略结盟

7月8日,印度国防首席顾问阿尼尔·乔汉在新德里的观察研究基金会发表讲话,发出了对中国、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战略利益日渐相似的警告。

乔汉将军警告称,如果这种三方合作得到强化,将对印度的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并打乱地区力量平衡。

他的讲话是在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之后发表的,该照片来自中国昆明,显示三国外交官在区域经济论坛期间举行首次三方会谈。尽管会议名义上被称为外交接触,但这张照片在印度的战略界引发了广泛关注。

孟加拉国显然意识到了相关的敏感性,并迅速回应,达卡临时政府的外交事务顾问图伊德·霍赛因公开否认加入基于集团的或敌对的联盟的意图。

达卡重申,其外交政策始终坚定中立,强调主权自主。

尽管如此,新德里的战略思维似乎正在发生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在穆罕默德·尤努斯的临时领导下,孟加拉国可能正在重整其外交政策,逐渐远离前首相谢赫·哈西娜时期的亲近关系。

在哈西娜的领导下,印度和孟加拉国之间的关系异常友好,两国在安全合作、跨境互联互通项目和共同区域目标方面紧密合作。

达卡对印度的反叛分子采取了强有力的行动,允许印度通过孟加拉国领土通行,并且总体上与新德里的战略优先事项保持一致。

无论是实际的变化还是感知到的变化,这种转变正在影响印度对地区格局的解读。

乔汉还强调了更广泛的、令人担忧的模式:外部力量,尤其是中国,正在利用印度洋地区的经济脆弱性来加深其影响。

随着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对中国投资和援助愈加依赖,越来越多的担忧浮出水面,认为北京正通过软实力的渗透逐步包围印度。

然而,孟加拉国的情况却显得有些独特。尽管其经济受到压力,但相对而言仍然具有韧性,达卡继续强调务实的、以利益为驱动的外交,而非意识形态的对齐。

昆明会议尽管具有象征意义,但尚未代表正式的战略重组。

尽管如此,三方框架的形成标志着一项重大进展。与以往的双边接触不同,该形式引入了新的协调维度,可能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发展。

历史的回声不容忽视。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和巴基斯坦维持着紧密的战略轴心,暗中涵盖了东巴基斯坦——即如今的孟加拉国。

那个配置在1971年孟加拉国独立时破裂。

然而如今,微妙的迹象表明,那个战略三角的要素可能重新浮现——这一次是在一个更加复杂的地缘政治剧场中。

对于北京而言,深化与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关系有利于其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巩固影响力的更大目标。

对伊斯兰堡来说,这提供了一层外交保护和战略杠杆,而达卡则较为战术性地寻求对地区动荡的对冲——在与新德里的关系日益不确定的时刻。

孟加拉国的谨慎姿态也受到国内政治动荡的影响。自7月抗议活动及临时政府成立以来,内部凝聚力已显著减弱。

政治分裂正在重现,2026年初国会选举临近,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稳定,而非战略。

在此氛围下,外交政策呈现出反应性而非变革性。

达卡理解偏向任何一方所带来的风险。与巴基斯坦的历史恩怨在政治上仍具有敏感性,而过度依赖中国则会对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关键贸易和外交关系造成压力。

此时,任何明显的战略对齐都可能招致不必要的审查和反对。

昆明会议,尽管具有象征性,主要关注经济问题——涉及贸易、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和文化合作。然而,当中国和巴基斯坦提出通过联合工作组制度化三方合作时,孟加拉国却拒绝了。

这并非犹豫,而是有意识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拒绝。

达卡的外交政策长期以来一直以“接触而不纠缠”为特征。

它与所有主要大国保持开放的交流渠道,同时避免陷入集团政治的陷阱。保持中立的姿态是其外交的核心原则。

孟加拉国欢迎对话与经济合作,但在军事或战略对齐方面划定了明确的界限。

对印度而言,解读孟加拉国的举动需要细腻。尽管达卡在不断拓宽其国际伙伴关系,但其在印度安全格局中仍扮演着关键角色,特别是在东北部地区。

对于新德里来说,面临的挑战不仅是监测新兴伙伴关系,还要强化自身的价值。

在2000年代和2010年代,印度和孟加拉国在哈西娜党执政期间的安全合作在稳定边界地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孟加拉国对激进组织的大力打击,配合与印度情报与安全机构的紧密协调,极大地抑制了叛乱威胁。

如今,随着印度与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益紧张,达卡立场的任何感知变化在新德里都受到密切关注。

对于印度来说,关于北京和伊斯兰堡可能利用孟加拉国作为施加不对称施压的战略杠杆的恐惧,深深植根于其安全思维中。

然而,孟加拉国明确拒绝建立三方工作组的决定展示了对这些敏感问题的清醒理解,强调其旨在避免升级地区紧张局势的决心。

这种不断演变的动态给印度带来了双重挑战:这不仅要求重新调整反应战略,更需要新德里以更加复杂、前瞻性的策略来应对。

新德里必须超越固有的政治忠诚,适应南亚不断变化的外交轮廓。

图片源于:aljaze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