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市,特别是曼哈顿,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被视为核战争中的首要目标和“出发点”。
1949年,E.B.怀特在其著作中写道:“纽约如今已是死亡的暗示。”这种感觉伴随着“战斗机的轰鸣声,在黑色的头条新闻中不断出现。”幼儿园入学的孩子们会被发放狗牌。这种深刻的死亡感在城市的历史中是显而易见的。
二战结束后,城市复兴的名义下,曼哈顿的大块区域被夷为平地,已成为“贫民区清理”的新名词。许多公共住房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下东区崛起。
1950年代,红砖高层公共住房沿Avenue D拔地而起。下东区许多新来的居民,多为波多黎各裔;而该地区剩余的犹太居民则大多集中在德兰西街以南的老旧公共住房中。艺术家阿尔多·坦贝利尼回忆说:“他们逐条拆除街区,那一片区域看起来宛如二战后的轰炸区。”他在残垣断壁中找到了灵感,“我清晰地记得,旧犹太教堂的一面墙残留着,上面有着巨大的犹太狮子壁画。”
格林威治村则面临着更多争议的计划。著名的城市建设者罗伯特·摩西计划在华盛顿广场延长第五大道,尽管他的“紧急道路”最终没有实现,但新的公寓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西六大道以西的新开发项目与破旧冷水公寓交错。
1959年夏季,《村声》报道了南村发生的破坏现象以及暴力事件:“周边年轻人对比特尼克(Beatniks)的攻击,尤其是对黑人群体的攻击,时有发生。”当地最大的音乐场所Village Gate的经营者阿特·德鲁戈夫认为,南村的激情与愤怒正是邻里之间对人口流动的反应。
哈林区和东哈林区也有公共住房项目,而宾夕法尼亚车站周围、布鲁克林、皇后区以及布朗克斯的区域,则在摩西的两条巨型高速公路的割裂下成为了城市发展的牺牲品。
尽管这些发展项目不如林肯广场重建项目宏伟,但其结果却是,经过四年的社区抵制,主要是巴基斯坦和波多黎各裔的社区,被驱逐以建设林肯艺术中心。
“你不能在不移动人们的情况下重建城市。”摩西在1959年5月的奠基仪式上这样解释,而这一场合的盛况甚至被直播到纽约市的课堂上。
早在1961年,城市南部的战斗战火已然点燃。早在一年多之前,《村声》曾有关于Gaslight Poetry Café灭绝的报道,作者讽刺地称其为“比特尼克的庇护所”。
周日凌晨一点,消防部门再次关闭了Gaslight。由于对周边邻居对比特文化的抗拒,店主约翰·米切尔甚至威胁要将店搬到加勒比海。三区的活动场所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争斗与政治角力。
南村则成为房地产开发者与当地活动人士的战场。作为一个文化地标,Gaslight不仅成为文艺青年聚集之地,也引起了地方社区的敌意,宗教压制与混乱交错,摩西和物业开发商联手与工人阶级和白人中产阶级的居民抗争。
而因种族的关系,非裔青年的到来引发了更多的敌对情绪。阿米里·巴拉卡提到,“当地居民对白人波西米亚人的普遍怨恨在看到黑人时则加倍。”南村的种族问题愈演愈烈,游客的涌入和新兴波西米亚文化的兴起让这个地区变成了一场文化的表演。
1961年春季,纳税人的协会组织在华盛顿广场举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集会,而正是这一季节,NAACP的组织者梅德加·爱弗斯在此发言,强调种族平权的必要性。
与此同时,Village Gate举办了一系列为CORE组织的义演,形成了一道道抗议的声浪。可惜,社区依旧在抵制与警察的敌斗与打压中不断挣扎。
比特文化的战斗在1950年中期便已打响。第七大道与谢里丹广场周边一度成为娱乐中心,随着意大利咖啡馆的变迁,新的精英文化悄然崛起。
街头的盲人音乐家Moondog、唱着幽默歌曲的小提琴手Tiny Tim等纷纷在这里展现,游客则涌入,街区的安宁再也无法维持。
周末的街头墙面上挂着该文化的标志,Gaslight也吸引了众多比特作家。101 MacDougal的门口成了国家聚焦点,而在1960年夏季,它更是成为了比特作家的发声阵地。
但接下来,因对城市的补给中心而引发的对抗愈演愈烈,个人与社区之间的纷争成为了庙堂之争。
此后不久,Gaslight因悲剧性事件关闭,咖啡馆的战斗宣告结束,然而它的意义在于,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城市文化变迁和它与大城市之间的关系。
1965年的11月,城市迎来了一场太平盛世的希望。此时,纽约刚刚选出了年轻帅气的新市长,同时宣布的将是“全市停电”活动。
反而在这次停电中,整个城市的意识仿佛被扭转,活动的狂欢又一次再此席卷街头。
人们在停电期间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欢笑与希望,哈林区兴起的景象更表现出这一刻的独特魅力。
在此期间,已迁至哈林的列罗伊·琼斯称这个现象为“一种特殊的效果”。
在125街与莱诺克斯的交叉口,一群白人遭到骚扰,警察好似不屑一顾,这个时刻分明是对城市权力的另一次审视。
而当月,名为“公园大道群体”的艺术家在西百老汇新开设的共同展览馆迎来了聚光灯的照耀。
这个展览馆原本是一个电器商行,租金仅为每月一百美元。它的成立,象征着艺术家们一次崭新的尝试与共同体意识。
这些艺术家无畏地接纳新技术,并试图将科学前沿的理念融入到艺术创作当中,表现出蓬勃发展的反主流文化。
1950年代末,摩西提议开发位于布鲁克林大桥以南的区域,而到了公园大道群体成立时,早先在曼哈顿南端聚集的画家大多已然离去。
同时艺术家的聚集空间也在不断受到城市建筑的掠夺,文化与建筑同样在变迁中交织着。
在Ferry街的另一处艺术空间内,空间的堆砌与蜕变并存。
总之,纽约的文化与城市结构在历史的交汇中不断推陈出新,城市复兴的面孔在这片土地上交错、碰撞,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图片源于:jaco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