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中国关系:五十年的外交挑战与展望

本周四,欧盟领导人将前往北京参加峰会,庆祝欧盟与中国建交五十周年。然而,在黄金周年的窗口前,两方的气氛却显得更加紧张而非庆祝。

双方在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包括贸易、人权等,令外界对是否能取得突破的期待降至最低。

此次峰会最初计划在布鲁塞尔举行,结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拒绝了邀请,会议最终移至北京,并且将会议时间从两天缩短至一天。

这次峰会的召开,正值特朗普政府对两方采取激进的贸易政策之际,造成的紧迫感进一步加剧。

根据大西洋理事会的专家分析,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已显现出越来越多的矛盾与挑战。

在中欧关系的状态上,尽管即将举行的峰会标志着外交关系的五十周年,然而庆祝活动将因为加深的紧张局势而显得十分低调。

尽管北京表示有意愿与欧洲加强关系,但在关键的经济、技术和安全问题上却表现出缺乏改变的意愿。

按照2024年的数据,中国已成为欧盟最大的进口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贸易伙伴,双方在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额超过9800亿美元,欧盟面临着持续增加的贸易逆差。

自2019年以来,欧盟委员会采取了更为强硬的立场,称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经济竞争者”及“谈判伙伴”。

由于对中国缺乏互惠及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失望,欧盟在今年6月跳过了通常的高级经济和贸易对话,预计这次峰会也只是能在经济合作的承诺上取得一些小进展,而不会产生任何重大的新协议。

—— 瓦尔博纳·泽内利是大西洋理事会欧洲中心及斯科沃克中心战略与安全的非驻留高级研究员。

当欧盟与中国在本周的峰会上会晤时,另一个沉默的参与者将出现在桌边:美国。

欧盟在过去二十年中一直试图独立地与中国发展战略双边关系,但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这一努力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峰会召开的关键几周之前,显露出的挑战一览无遗。

由于多种原因,欧洲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接近美国,而这一切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

在出口方面,欧洲的供应链支持着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其零部件最终装配在主要出口到德国的车辆中。

在进口方面,欧盟迅速转向可再生能源,使得整个大陆在风能和太阳能组件方面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与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相当。

大幅增加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依赖被视为一种临时过渡,直到欧洲能够完全依赖绿色能源。

欧盟和中国似乎将各自面对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关税战争,而不是采取联合应对的姿态。

欧洲对中国过剩产能、对俄乌战争的支持以及与欧盟成员国匈牙利和希腊的关系日益紧密的担忧,使得今年的关税战争愈演愈烈。

无论是电动自行车、医疗设备,还是电动汽车,布鲁塞尔正在借鉴特朗普的做法,试图引起北京的关注,然而,迄今为止,这些努力并未产生显著效果。

在经济之外,双方的地缘政治博弈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本周峰会的成果。

由于经济状况不佳和对富裕发达经济体的进入日益困难,中国不太可能欢迎一个真正的对话者或合作伙伴。

实际上,中国希望向世界传达一种独立强大的信息,而欧盟同样希望将自己定位于全球经济的重要角色。

两者如能团结,反而可能在对外呈现出一致的弱点。因此,在目前阶段,最隐秘的希望是能够获得一些友好的合影,以平滑紧张关系,并确保这些战略竞争者在高层级别上继续认真接触。

本周,值得关注的另一场欧盟峰会可能是与中国地区竞争对手日本的会晤,双边关系的贸易额占全球 GDP 近25%,占全球贸易的20%,这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欧洲理事会的数据,欧盟和日本的合作将相互增强,推动在能源转型、可持续发展、先进制造业、科技及通过多边机构行使权力方面的领导地位。

在亚洲和欧洲抵制中国影响力的同时,欧盟与日本非常关注如何在支持乌克兰的同时保持稳固的合作关系。

与其说这次峰会会产生实质性的经济协议和决策,不如说接下来的东京会议上更有可能发生重要事情。

—— 芭芭拉·C·马修斯是大西洋理事会的非驻留高级研究员, 也是 BCMstrategy, Inc.的首席执行官和创始人,曾任美国财政部驻欧盟的附属顾问。

从此次峰会中,欧盟希望获得哪些成果?

面对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由于非关税壁垒导致的市场准入有限、工业过剩、稀土限制、强制技术转让和货币操控等问题,欧盟愈发不安。

在安全方面,欧盟将关注中俄之间的“无上限”伙伴关系,以及北京对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行为的支持。

在峰会上,欧盟希望获得中国在确保对稀土和关键矿物的可靠出口许可方面的具体让步,并推动贸易的更公平竞争环境。

—— 瓦尔博纳·泽内利

中国又希望从此次峰会中达成哪些目标?

面对美国及其他主要市场逐渐关闭,作为最大的出口市场,欧洲对于中国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迫切希望确保欧洲在开放其电动车等商品市场方面不趋向美国,或采取北京视为过于严格的保护政策。

中国官方将努力减轻欧洲对稀土出口控制的恐慌,试图以安抚和一定程度的威胁并存来处理局势。

中国官员声称,最近的欧洲稀土短缺是由于中国实施新出口管制制度时发生的正常 bureaucratic 调整,因此未来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然而,中国领导人也暗示,如果欧洲采取在北京看来不当的政策,稀土出口的控制可能会更加严格。

如此看来,北京可能意识到它无法达到之前设想的潜在“双赢”局面。

虽然中国试图恢复此前被暂停的《中欧投资全面协议》,但欧方明确表示希望讨论越来越恶化的贸易余额问题。

因此,北京已可能降低了对峰会的期待,更加注重双边接触,以在欧盟内部制造分裂,防止布鲁塞尔进一步采取更加严厉的贸易措施。

—— 梅兰妮·哈特担任大西洋理事会全球中国中心的高级主任,曾任美国国务院中国高级顾问。

在欧盟委员会与各成员国之间,对于对华政策存在怎样的分歧?

新冠疫情和俄罗斯的乌克兰战争使欧洲对于中国所构成的战略挑战的认识愈加明确,但面对中国的局面,欧盟的态度依然各不相同。

这种分歧源于欧盟成员国与机构内就应当采取何种战略姿态、经济政策和外交信息展开的持续辩论。

在与中国具有深厚双边关系的国家,例如立陶宛和捷克,立场愈加强硬,而匈牙利、西班牙和希腊等国则更倾向于采取顺从的策略,努力维持良好的经济关系。

近年来,欧盟委员会推行以价值为驱动的外交政策,推动对新疆和香港人权侵犯行为进行制裁,而一些成员国则对此表示抵制或拉低力度,通常是因为受到来自北京的双边压力。

这种优先事项的分歧反映出欧洲复杂的政治和经济格局,并不断影响其对华政策以及更广泛的美中竞争局势。

—— 瓦尔博纳·泽内利

在与美国紧张关系的背景下,欧盟与中国的关系正在如何演变?

峰会为欧洲在面对中国时重申自己地缘政治立场提供了一个机会,尤其是在美国政策看似越来越不可预测的背景下。

突显出这一点的是,欧盟领导人无法在周四登上前往北京的航班时与美国形成统一战线,尤其是考虑到正在进行的欧盟与美国贸易谈判,以及美国战略姿态正向远离欧洲转变的讨论。

这种美欧间的分歧可能在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预备会议中产生了影响,后者首次公开表示,北京无法接受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的失利。

这一表态与中国早前对该战争的中立立场截然不同,可能表明中国认为自己在地位上已足够强大,可以公开明确表态,希望挑战美国以优先自我为代价牺牲欧洲安全的战略。

—— 莱昂妮·阿拉尔是大西洋理事会欧洲中心的访问学者,此前曾在法国国防部服役。

在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欧盟采取了务实和审慎的态度,力图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意识到中国所带来的系统性挑战。

欧盟官员渐渐意识到,如果未能达成贸易协议,潜在的美国关税政策对欧洲出口的负面影响正日益加大。

他们也越发担心,欧盟产业可能在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更广泛的经济对抗中处于被动地位。

此外,布鲁塞尔的决策者日益担心,美国——中国贸易紧张局势的溢出效应,以及中国工业过剩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威胁到欧洲的关键产业。

在这种情况之下,时间越久,欧盟越可能成为一个贸易渊源,以便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而不拖延与新兴市场的联系。

—— 瓦尔博纳·泽内利

总结而言,这一即将举行的峰会不仅是对中欧关系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在当今国际局势下,面对着两个超级大国间的博弈,欧盟的策略与表现将直接影响到其自身以及全球格局的发展。

图片源于:atlanticcounc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