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jpost.com/opinion/article-820251
2021年,拜登总统在其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中明确表示,全球正处于“战略竞争构建全球秩序”的阶段。
由于美中两国之间日益紧张的局势,建立一个专注于军事渠道的降温机制被认为是必要的,这类似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由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和苏联总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建立的莫斯科-华盛顿热线。
尽管美中之间的紧张关系早已存在,并在2022年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访问台湾后达到高潮,但直到2023年的间谍气球事件,这种关系才到了迫切需要复杂危机管理的地步。
在美国领土上发现并拦截到一只中国间谍气球,该气球在美国主权领土上盘旋了几天,这一事件将两国关系推向数十年来的最低点。
两国虽然声称要淡化危机,声称不是间谍气球,并表示中国政府并不知情,却并不影响两国高层对这一低谷的真实看法。
尽管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和中国最高外交官、中央外事委员会主任王毅对两国领导人的官方声明半信半疑,但他们决定展开一轮谈判以缓解紧张局势。
这些谈判历时数月,在全球多个地点进行,如奥地利、马耳他和泰国等地。
尽管谈判的敏感性,这些并不是基于个人关系的讨论,而是正式的外交谈判,各国的高级官员均带着谈判团队出席。
在晚餐和较非正式的活动中,较小的团体出席,便于更亲密和真诚的对话。
2023年6月18日,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访问中国。
谈判中讨论的话题反映了双方认为的双边关系中最严峻的潜在危机。
中国方面提出了台湾问题,美国则框架化了双方关系为“竞争”,并提出了对中国的技术制裁和限制。
而美国则关注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两国之间军方对话的中止以及来自中国的芬太尼流入美国的问题。
从双方列举的问题可以看出,安全关切是对双方来说最令人不安的,特别是在台湾海峡和南海的紧张局势、乌克兰战争以及两国之间旨在缩小这些差距的军事对话中,而后者在佩洛西访问台湾后被北京中止。
自拜登政府任期初以来,两国超级大国试图减少紧张局势。
早在2023年6月,美国内阁成员便陆续访问中国,以缓解两国间竞争所造成的 collateral damage。
虽然军方领导人和安全官员并未参与这些频繁访问,但政府的贸易和经济官员却参与其中。
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和贸易代表凯瑟琳·泰都访问了中国,这表明尽管军事和技术上紧张,两国仍然希望和需要贸易。
此外,曾任国务卿和总统候选人的约翰·克里以气候问题特使的身份访问中国,强调了两国在全球事务上的合作。
在乌克兰战争中,美国政府将紧张局势加剧归咎于中国对俄罗斯的关键支持。
尽管拜登政府对俄罗斯实体施加了严厉制裁,但中国选择支持莫斯科,向其提供黏贴制裁的双用途技术,在美国看来这对俄罗斯的战争努力至关重要。
中国的反驳并未使美国信服,后者决定对不仅仅是俄罗斯实体,还有那些被指控协助俄罗斯军事工业的中国实体实施制裁。
鉴于美国的主要两大政党——民主党和共和党都一致认为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地缘政治问题,不管谁当选总统以及实施何种战略,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快速降温机制都是必需的。
北京-华盛顿热线不仅在危机爆发后能够平抑紧张局势,而且也可以用于预防危机的发生。
近年来,两国超级大国彼此测试着耐心,这一机制可以作为及时沟通红线的论坛。
双方提出的紧张领域不仅是意识形态问题,还涉及日常关切。
例如,快速沟通和升级为双方提供了帮助,能够阻止中国军队越过台湾海峡的中线,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常态,并阻止芬太尼进入美国的走私。
尽管如此,美国政治家在战略和操作上对此意见不一。
一方面,支持“以亚太为先”观点的主要是共和党内的保守派,他们认为华盛顿当前的战略视角,包括对乌克兰的支持和在欧洲的强大存在,危及美国国家安全,并削弱了应对中国挑战的能力。
另一种观点将中国威胁视为宽泛国际体系中的一部分,认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失败可能会提高中国与台湾发生潜在冲突的机会。
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这两者之间存在联系,可能导致重大的全球经济后果,以及对华盛顿在欧洲和中东盟友防御的影响。
直到华盛顿决定其方向为止,近几个月举行的谈判表明了一种关于合作的最佳方式,正如哈佛大学超级大国竞争理论的权威学者格雷厄姆·阿利森所表达的那样:
“他们知道我们对能够合作的领域是认真的,但与此同时,在几乎所有领域也在激烈竞争。”
换句话说,在所有其他领域竞争的同时,减少紧张局势和在气候、降温渠道等共享利益的问题上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