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战略失误:强大于富有的中国挑战

图片源于:https://foreignpolicy.com/2024/09/24/china-strategy-geopolitics-xi-deng-economy-military/

近年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军事支出国,其国民收入(GNI)人均达到13400美元,约为美国80300美元的六分之一。 这使得中国与墨西哥和阿根廷的收入水平大致相当。 由于中共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经济问题,中国在全球野心与其中等繁荣之间的巨大差距,正在成为北京亟需解决的重大挑战。 我们不得不思考,习近平的中国是否在过早强调全球超级大国竞争上犯下了战略失误。

2023年8月22日,中国纪念了前领导人邓小平诞辰120周年。 习近平在纪念活动中赞扬了邓小平对党和国家的贡献。 尽管这两位领导人都致力于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但习近平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与邓小平有着显著不同。 习近平延长了其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任期,超出了邓小平所倡导的两届限期,并在生前没有做好权力交接的准备,这一做法抛弃了邓小平为确保长期政治稳定所提出的主要思想。 而邓小平强调市场改革,习近平则重新强调了党国的集中控制。 然而,最显著的变化是习近平放弃了邓小平的著名论断:为了富裕,中国应该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低调。 相反,习近平优先考虑建设军事力量,并与美国展开全球力量的竞争,结果是中国在财富未达标之前已取得了强大的实力。

中国在全球军事支出上仅次于美国,已经成为一个军事大国,但其经济增长却面临诸多挑战。 而且,中国的军事支出仅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约2%,远低于冷战时期华盛顿和莫斯科的支出水平。 目前,北京领导人十分清楚苏联在这一局面中所面临的挑战,并不希望重蹈覆辙。

然而,习近平的以超级大国竞争为核心的策略,让中国继续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减少,进而影响未来的经济增长。 自1970年代初华盛顿参与北京对抗莫斯科政策以来,中国得以接触西方市场、资本、技术和管理知识,而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但是,经济竞争一旦超越经济领域的竞争,地缘政治和安全政策的考虑就会影响贸易和投资流动。 因此,随着中国表现出同美国利益进行积极竞争的野心,华盛顿及其盟友纷纷采取措施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以实现“去风险化”的全面政策。 这一政策并不仅仅是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关税问题,还包括限制中国投资、从中国回迁生产及不再向中国提供高科技和双用技术。 甚至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开始逐步限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综上所述,这些政策有可能妨碍中国达到高收入国的目标,并削弱其作为超级大国的未来地位,这都是习近平选择让国家在尚未富裕的状况下展现实力的直接后果。

西方“去风险化”政策的时机对北京而言非常关键。 中国经济可能不会崩溃,但其经济模式却正处于十字路口。 其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劳动人口已经开始下降,而青年失业率也在上升。 经济增长正在急剧放缓,使得北京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受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年均增长率将回落到3.3%。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现代化,经济增长下降的趋势难以避免。 日本和韩国的发展历程与此相似,经历了若干年高出口导向的增长后,增速也逐渐回落。

然而,与已经在增长放缓前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在尚未达到高收入阈值时,经济增速就开始减缓。 世界银行在评估国家收入时,当前将国民收入人均达到14005美元视为高收入的标准。 经济放缓所带来的转型挑战,使北京在从以出口和投资驱动的经济模式向更多以内需和消费驱动的模式转变时,面临极大的困难。 这种模型的转变不仅是大多数富裕国家的特征,也将使中国公民分享更多的经济增长红利。 而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国家经济前景的乐观情绪正在消退,对习近平的经济领导信心也在逐渐减弱。

此外,前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提到的中国经济模式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至今大部分尚未解决。 过去二十年,中国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40%以上,而这一数据远高于2023年G7国家的平均水平(23%)。 甚至与日本和韩国早期的发展模式相比,中国在投资上的表现也显得格外极端。 尽管它们同样以强大的国家主导为特征,但投资占GDP的比例较少。 今年7月召开的中共三中全会所释放的信号则表明,习近平将继续通过更多的国家主导投资来促进中国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在此会议上,习近平将国家安全定义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基础,这一决定显示习近平对于中美竞争的影响正在加深其对经济的控制。 由此,习近平不仅拖延了中国向私营消费调节必要的步伐,政策也可能进一步加剧美国和欧洲对中国工业过剩的担忧,导致更高的关税和其他限制。

回顾过去,习近平是否可以选择另一条道路? 答案是肯定的。 自然,任何时候中国都可能成为超级大国,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这是因为中国具有其体量、丰富的资源和四十年来的经济增长。 但如果选择的道路不同,习近平本可以减少外界对中国崛起的威胁感,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争取更多时间。

首先,习近平本可以选择减少对明显增加进攻性的武器平台的投资。 除了整体军事开支之外,关键问题在于一个国家是建设攻击性能力还是防御性能力。 如果更专注于国土安全的防御性武器,中国可能就能缓解所谓的安全困境,即一个国家的实力增长往往被另一个国家视为威胁。 近年来,中国显著增加了投射区域外实力的武器平台,如远程轰炸机和高超音速导弹,而中国的海军力量发展,更是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航空母舰的建造和复杂的海军演习。

其次,习近平可以选择实施更温和的外交政策。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参与最为积极。 但自那时起,一系列事件建立了“中国好斗”的形象,包括与印度在喜马拉雅山的军事冲突,挑战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的航行,测试日本对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反应,以及在南海展开的土地填补活动与周边邻国的海洋对抗。

此外,习近平的“战狼外交”也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例如,2022年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访台之际,北京对其采取的系列军事作为,导致了中美关系的急剧紧张和长期以来最严重的外交危机。同时,习近平在乌克兰战争后对俄罗斯政策的支持,更是对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如果在这些事务上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显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尽管现在尚不能下定论说美国和其盟友的“去风险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深度整合使得这种“去风险化”对美方及其盟友的经济也将造成高昂的代价。 然而,华盛顿的“去风险化”政策所涉及的战略领域与技术列表已经相当广泛,其中包括半导体和关键矿产等战略物资,以及电动车、太阳能电池和医疗用品。 此外,随着中美竞争的加剧,相关的限制清单预计会持续扩张。 这意味着,中国在快速下降的增长率、老龄化人口和向高端制造转型的过程中,还要面对全球经济整合关闭的大门。 这与邓小平实施的开放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习近平将发现,过早将力量置于富裕之前,必将带来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