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西在中国的声望滑坡:友谊赛缺席引发的争议

图片源于:https://eastasiaforum.org/2024/04/12/messi-vs-chinas-consumer-nationalism/

传奇足球运动员梅西在中国的声望因未能参加2024年2月4日美国国际迈阿密队与香港的友谊赛而遭遇滑坡。

国际迈阿密队的经理赫拉尔多·马丁诺声称梅西缺席是由于腿筋受伤所致。

然而,梅西既没有解释其缺席的原因,也没有与香港的球迷进行互动。

香港政府和政治家立即对此发声,要求活动组织者Tatler Asia给出解释。

当梅西在三天后参加日本的友谊赛时,局势进一步升级。

意外的是,争议的中心从香港转向了中国大陆,梅西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微博上的批评声浪迅速升起。

香港观众的失望和愤怒可以理解,但让人困惑的是,那些并非直接利益相关方的中国网友为何对此反应如此激烈。

梅西后来在微博上进行了两次道歉。

这些消息被翻译成简体中文,主要面向大陆的观众,而非香港的球迷。

这一高度政治化的案件展示了中国市场如何影响外国个人与品牌。

香港的球迷普遍将梅西的缺席视为消费纠纷。

支付了880至4880港币(约112至624美元)票价的观众要求退款,并批评Tatler的误导性营销。

大约1300起投诉被提交给消费者委员会。

但Tatler宣布对门票进行50%的退款后,香港的争议得到缓解。

相比之下,中国的官方媒体和网友将此事件视为政治问题,争议在中国被官方媒体进一步放大。

《环球时报》的一篇社论猜测梅西缺席的背后可能有其他动机。

位于香港的国有媒体《大公报》甚至将此事件与美国中央情报局联系在一起,报道了国际迈阿密的共同所有者豪尔赫·马斯的已故父亲曾接受CIA训练参与1961年的猪湾入侵。

这一叙述在《中国日报》中得到了重复。

与此同时,反梅西的情绪迅速传播,在微博上一个相关话题在一周内吸引了3.6亿次观看。

中国的社交媒体让网友可以表达观点,但网络叙事往往受到国家的引导和审查。

那些与国家政策偏好不一致的民族主义观点会受到打压或平息。

例如,《环球时报》为农夫山泉辩护,当该品牌因涉嫌日本设计风格的包装受到民族主义者的攻击时。

网友们开始对梅西变得愤怒,并呼吁中国赞助商与他断绝关系。

这位足球明星是多个中国品牌的代言人,包括华为、腾讯、蒙牛乳业、赤水河酒和京东快递。

不仅梅西在中国遭遇拒绝,阿根廷国家队也成为针对的对象。

中国体育当局取消了与阿根廷的两场友谊赛。

梅西事件描绘了中国日益增长的消费民族主义。

这一崛起中的大国寻求成为大国地位,意图将中国的价值观强加于外国实体,这解释了国家如何操控消费民族主义。

中国外交部经常谴责那些从中国获利却损害国家核心利益的实体。

被认为与中国利益相悖的企业或个人往往会遭遇消费民族主义的反击。

在中国,消费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消费主义,也是经济国家政策的工具。

受国家媒体鼓励的民族主义消费者,寻求惩罚那些被视为与权威国家的政治价值观相抵触或损害其首选国际形象的企业或个人。

对其国际地位不满的中国,对不同待遇非常敏感。

中国的官方媒体和网友将梅西在香港缺席的事件描绘为对中国的故意拒绝。

跨国公司的不同待遇往往也引发公众抗议。

例如,因利用中国宽松的食品安全法规而在国内外产品中使用不同成分,Magnum和佛山海天等公司遭到谴责。

一些时尚和化妆品公司在广告中使用小眼睛或有雀斑的东亚女性模特,也遭到了中国国家媒体和网友的批评。

在梅西事件之前,许多其他名人因在中国以外的观点和行为而受到拒绝。

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变得更加自信,频繁利用其国内市场来推广其价值观。

其14亿的消费市场使其对公司和个人产生影响。

与中国有商业往来的实体,往往被期望在其海外业务中遵循中国的价值观。

理查德·基尔、Lady Gaga和赛琳娜·戈麦斯因与达赖喇嘛会面而受到中国禁止。

前NBA球员恩斯·坎特·弗里德姆因关注西藏和新疆的人权问题而被中国禁赛。

国航、梅赛德斯-奔驰、H&M等公司,以及许多其他公司,在被指控对香港、西藏和新疆的活动持同情态度后,成为消费民族主义的目标。

中国无疑是一个盈利丰厚的市场,而消费民族主义使得该国的价值观全球传播。

一些公司在中国的运营中变得更加警惕,而另一些公司试图多样化他们的海外市场。

可以合理地认为,越依赖中国市场的公司越可能遵循中国的价值观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