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latimes.com/world/la-fg-c1-china-menus-20140319-dto-htmlstory.html
在中国的高档餐厅,食客们可以期待一些华丽的菜单,其中一些的重量超过5磅,列出了约200道菜。
在中国首都北京,位于大董餐厅的小型健身房一样沉重的菜单——具体来说,它重达5磅4盎司。
这本高达20英寸、宽15英寸、厚度超过1英寸的140页菜单的重量超过了《国家地理》全球地图集。
这本书装满了丰富的彩色照片,分成多个章节,使用华丽的红白字纸。
封面的褐色装订上印有餐厅的名字,而列出约200道菜的目录则长达四页。
此外,食客们还会手拿两本其他菜单:一本是季节性菜肴(共24页),另一本则是葡萄酒单(相对轻巧,仅19页)。
在全国范围内,大董的庞大菜单可能是最显眼的,但在艺术追求和庞大尺寸上并非孤立存在。
尽管美国和欧洲的许多现代高档餐厅近年来趋势向本季食材和本地种植的食物缩减了菜品种类,转变为每日印刷在普通纸上的单页菜单,但中国高档餐厅的业主们却在菜单的规模上不遗余力。
北京的中八餐厅专门提供云南省的菜品,使用的是128页、重达3磅的菜单。
而位于高档地段的Pure Lotus,顾客面对的是一本金色页面的书籍,宽达2 ½英尺,重4磅5盎司;此外,不足以满足需求,售价133美元的九道菜品尝菜单雕刻在一本厚达1英寸的木板上,宽度同样是2 ½英尺。
无数普通餐厅也向顾客提供像美国高中的年鉴一样大且色彩鲜艳的菜单。
中国人对大型菜单的偏爱甚至开始影响到当地的西式餐厅。
位于上海的Mr and Mrs Bund,保罗·帕耶特的高档法式小酒馆,多年来被米勒指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餐厅,乐于采用这种风格,提供一本20页的菜单,约有150道菜,价格从6美元到超过130美元不等,几乎每道菜都有照片。
帕耶特表示:“我们受到了这些中国菜单的启发,西方的菜单尽量避免重复,价格范围极为狭窄,但我们想打开这个局面。”
大董餐厅的厨师董振祥表示,顾客们曾经频繁盗走他的菜单,随着菜单的不断丰富,这种情况显著减少。
“当菜单越来越豪华时,盗窃现象明显减少了。”董振祥说。
在中国,庞大的菜单并非新鲜事;只要问问那些在美国唐人街点外卖的人。
拥有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的中国外卖菜单收藏家的哈雷·斯皮勒表示,他收藏的最长菜单来自纽约市的Grand Sichuan。
但是整体来说,美国的中国菜单比中国本土同类的包装要纤薄得多。
那么,中国的菜单为何变得越来越厚,背后的原因复杂,根植于烹饪、文化和商业。
中国有着丰厚的烹饪多样性,而西方烹饪通常依赖时间密集的技巧,比如烘焙和烤制,而中国菜肴则倾向于利用相对有限的食材,通过转换烹调方法如从煮到炒或使用略有不同的酱料,制作出大量的菜肴。
此外,与西方相比,中国的低劳动成本使得厨房能有更多的厨师。
家庭式点餐满足了顾客对选择的渴望,厨师们乐于迎合来自不同地区顾客的需求,比如喜欢辛辣的四川人和口味较为细腻的上海人。
一种待客文化,主机通过豪华点菜来展示其慷慨,也促使餐厅扩展他们的菜品。
在过去20年里,一些不太明显的因素也帮助中国的菜单日益复杂化。
作家珍·林·刘表示,过去中国的贫困与近期的经济增长相结合,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现在的中国人能够尝试到10年前都无法获得的进口食材。”她说。
大董的菜单从1990年代的版本,逐渐演变为现在这本重达5斤4盎司的巨型菜单,尺寸为20英寸高、15英寸宽、厚度超过1英寸,列出了约200道菜。
董振祥回忆道:“以前顾客和同行们总会偷偷拿走我们的菜单,他们会把它们放在包里或者夹在外套下。不久后,服务员就会问他们是否拿走了,结果都是不否认,我们也不能随便搜查。”
“每个餐厅需要准备大约200本菜单,而有时我们会减少到只有100本,根本无法为大家提供点餐。”
一些餐厅老板可能会通过切换到更简单的打印菜单来解决这一情况。
但是董振祥并没有这么做,他对烹饪艺术、书法、摄影和诗歌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决定走得更大。
如今,他的巨型菜单每年在深圳的一家顶级印刷厂印刷一次,菜单被盗的情况显著减少了,“尽管曾经有个人带着行李箱进来,成功带走了一本。”董振祥提到,他曾偶尔将去年的菜单以200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想随身带走的人。
纽约市新中国餐厅Red Farm的老板艾德·肖恩菲尔德表示,对于大型菜单并未感到困惑。“每当我看到像大董这样的庞大菜单,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可能要花半小时来点餐呢!”
他在职业生涯中开了50多家餐厅,大多数都是中国菜。他表示:“我希望阅读菜单,看看他们的创意并挑选出有趣的菜品。”
董振祥说,关于菜名的一些道理,他花了多年才明白。
帕耶特在Mr & Mrs Bund的菜单上尽力做到简便,其菜单上有红色和绿色的小字符标记,指示哪些菜是在“最受欢迎的”和“在最受欢迎的之后最热门的”。
在Mr & Mrs Bund的成功激励下,上海的其他西式餐厅也开始接受家庭式点餐的概念,但他并不期望这种大型菜单的趋势在海外流行。
“这一大型菜单的概念,我在海外没见过真正的趋势,但我觉得真正有意思的是看到一种反转,比如某家中餐厅借鉴法式或西方风格,推出品尝菜单或像小酒馆那样每天更换的菜单。”帕耶特说。
这篇报道由时任《洛杉矶时报》北京特派记者朱莉·马基宁撰写,尼科尔·刘也为此报告提供了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