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2》的成功为好莱坞敲响警钟

图片源于:https://foreignpolicy.com/2025/03/14/nezha-china-films-hollywood/

《哪吒之魔童降世2》的狂热成功在中国打破了票房纪录,现已成为全球第六高的IMAX影片,这应当成为好莱坞的警示。

这部电影的核心成功来自于哪吒本人,他是中国民间传说中最具持久性的角色之一。

传统上,哪吒被描绘为一位英勇的年轻战士,手持火尖枪和火焰轮,以挑战命运和权威而闻名。

多年来,好莱坞一直将其在中国日益萎缩的市场份额归因于日益收紧的审查制度、民族主义的上升以及政府的保护主义。

制片厂认为,正是这些政治因素——而不是创作上的短板——造成了漫威电影不再占据主导地位,速度与激情系列失去动力,以及好莱坞在中国市场份额的整体下降。

虽然北京在电影审批方面的监管力度、限制外国发行的配额制度以及对本土内容的偏好确实影响了竞争环境,但仅仅依赖这个解释太过方便。

好莱坞在中国的挣扎不仅仅是政治问题,它反映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失败:对中国观众的不重视。

《哪吒之魔童降世2》的成功,正是这一点的有力证明。

这部影片不仅是对中国动画传统的致敬,还延续了《齐天大圣》(1961)和《哪吒闹海》(1979)等经典,现代的哪吒系列凝聚了传统与当代的元素:锋利的幽默、惊艳的视觉效果以及围绕身份、斗争和家庭认同的故事弧。

电影在各大评论平台上获得好评,同样也是一部票房巨作。

与漫威类似,制作团队将其视为一个以《封神演义》为基础的角色宇宙的第三部分,而这部16世纪的小说为中国几百年的流行戏剧提供了素材,但在国外几乎无人知晓。

轻易将《哪吒之魔童降世2》的成功视为民族主义或国家干预的结果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事实是,中国观众并不是仅仅被宣传或限制选择所左右的被动消费者,而是在主动而复杂的选择着他们观看的内容。

更常见的是,他们选择本土电影而非公式化的好莱坞进口影片。

虽然中国观众在一个严格控制的环境中运营——好莱坞影片的数量和类型受到政府配额的限制,但即使在这些限制下,好莱坞也常常误判市场,假设公式化、算法驱动的制作方式,加上国家扶持,就足以取得成功。

一些中国影片也曾犯下类似的错误。

今年2月的《猎杀行动》作为票房成功的《红海行动》的续集,尽管制作成本高且前作已大获成功,但观众却对它失去了兴趣,票房仅为380万人民币,远远低于预期。

为什么会这样?观众觉得影片的节奏拖沓,情节发展较为薄弱,过度依赖视觉特效的手法也显得乏味。

即便是曾经的爱国主题,如今也难以吸引那些对空洞的盛典感到厌倦的观众。

影片试图平衡真实性与市场吸引力,结果导致叙事不够集中,缺乏情感深度。

教训非常明确:观众期望的不仅仅是轰炸式的场面,他们希望的是精致的故事和能引起共鸣的人物。

好莱坞在中国的错误判断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

多年来,制片厂认为,市场规模本身就能保证成功。

他们向影院倾斜大量的巨型特效大片,深信更大的预算意味着更大的利润。

而这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奏效。像《变形金刚:灭绝时代》和《毒液》这样,曾在中国狂吸亿万票房,进一步强化了轰动效应的信念。

但随着中国本土电影行业的成熟,观众变得愈加挑剔。

高预算、计算机特效驱动的动作场面逐渐失去吸引力,曾经被视为保证成功的公式变得陈旧乏味。

当以暴力轰炸式的视觉效果不再奏效时,好莱坞开始转向本土化策略,试图让其影片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

制片厂在小角色中插入中国演员,把一些场景设定在中国,并可以为遵循监管要求而进行中国特定的剪辑。

他们认为这些表面的修改将足以维持市场主导地位。

然而,观众对此一眼看穿。

如《X战警:逆转未来》中的部分中国元素,或《长城》作为一部中国幻想电影的全部宣传——但两者都失败了,因为内容的文化融入缺乏真实性。

其中的区别主要在于包装的复杂性——一个是明显的迎合,另一个则伪装成中国电影,但并未真正契合观众。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功夫熊猫》系列最初的成功来自于对中国文化的深思熟虑的融合。

与众多好莱坞对待中国元素仅仅作为视觉或营销噱头的尝试不同,前三部《功夫熊猫》展示了对中国哲学核心概念如平衡、自我发现和韧性的真正理解。

他们不仅尊重武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也注重其背后所蕴含的纪律与内心成长。

影片完美地融合了传统审美、建筑细节与文化主题,从书法灵感的战斗编排到根深蒂固的道教和佛教元素。

这种深入的细节帮助该系列赢得了中国观众的青睐,成为好莱坞跨文化成功的典范。

然而,《功夫熊猫4》尽管保留了其中国美学,却遭遇滑铁卢。

故事显得牵强,幽默感重复,角色弧线过于可预测——显示出观众对表面文化结合的厌倦。

在豆瓣上,观众的评价指出,新的幽默感显得更加夸张和幼稚,而并非早期作品的精巧与深沉;新角色缺乏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发展,使得观众对旧角色的喜爱未能如愿以偿;而情感时刻的设定简单、敷衍。

从真诚到公式化的转变是《功夫熊猫4》未能在中国重现辉煌的主要原因。

迪士尼2017年推出的《梦游人》亦是一个警示故事。

作为一部从头到尾都是中国项目的影片,由中国导演和本地演员构成,本应是一场完美的好莱坞与中国的合作。

然而,这部影片却因显得矫揉造作而告终。

正如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所言:“它看上去很中国,却无可否认地有着好莱坞的气息——这是一种强迫的混合体,观众对此并不买账。”

相对而言,《情圣》的中国翻拍则因为完全适应了中华文化的情境,嵌入了自然的文化逻辑而获得成功。

反观《哪吒之魔童降世2》,其主人公并非传统上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一个为父母的认可而挣扎的弱小者——这一主题与中国观众息息相关。

影片以生动的家庭动态,描绘未满足的期望、代际的紧张关系以及渴望获得父母认可的主题,深深打动了许多年轻观众。

对中国儿童和年轻人而言,这种情感共鸣使得影片不再是单纯的观看体验,而也是一种深切的个人经历。

认为中国文化产品的成功仅依靠国家支持是对更根本真相的忽视:

中国消费者在他们的选择上是挑剔和深思熟虑的。《哪吒之魔童降世2》并非一次人为制造的成功——它成为了文化现象,得益于真正的观众热情与创作求索。

同样,2024年即将发布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之所以引起全球关注,并非源于国家干预,而是通过精细的工艺和独立工作室的叙事。

这些成功突显出一种关键的转变——中国并非仅仅在国家资助下生产内容,而是在艺术和技术执行方面主动与西方制片厂抗衡,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超越之。

当然,好莱坞并未完全被中国拒绝。

大型热门大片仍然有它们的存在——例如,《哥斯拉大战金刚》去年在中国取得了1.32亿美金的票房,证明了以视觉效果驱动的影片依然能找到观众。

然而,这些成功已不再常态,且好莱坞再也无法仅依靠规模和特效来确保票房的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尚未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好莱坞般的影响力。

尽管《哪吒之魔童降世2》在国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仍主要局限于中国市场。

《黑神话:悟空》可能正在引发全球的关注,但其核心观众群体仍以中国为主。

尽管不断扩大的创作雄心,中国至今尚未生产出真正超越其本土市场的娱乐巨头。

然而,更广泛的趋势则愈发明显:中国观众变得愈加挑剔,需求强烈叙事、情感深度和角色的真实性,而非只是计算机特效中的空洞模板。

这种演变标志着好莱坞缓慢认识到的转变。

尽管中国制片厂已开始致力于故事讲述与培育本土人才,但好莱坞依然将中国视为一个发行市场,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强国。

将某个中国演员作为衬托角色,情节中添加几个中国场景,或为迎合审查要求增加一些轻微剪辑的策略已不再有效。

以往的简单本土化策略如今已成为过时的遗留物。

《哪吒之魔童降世2》的教训不是好莱坞应当开始制作中国式的大片,而是必须放弃将其叙事公式视为全球默认的假设。

如果制片厂继续将中国视为一种事后思考,而非平等且独特的文化力量,他们将会在这个曾经对他们全球战略至关重要的市场中变得愈加无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