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华埠:文化的避风港与身份的挣扎

图片源于:https://thescopeboston.org/9791/housing/why-is-chinatown-becoming-less-chinese/

走进波士顿华埠,穿过标志性的绿色瓷砖大门,漫步在历史悠久的哈德逊街,你会发现食品市场和餐厅随处可见,还有时尚的火锅店、香港风味的煲仔饭和奶茶。

一个多世纪以来,华埠作为华人移民的庇护所,食物将家乡的记忆与新目的地相连接。

同样引人入胜的是这片地区丰富的文化氛围。华埠有著名的地标,如黎巴嫩裔美国诗人卡赫尔·吉布兰的前住所(位于泰勒街76号)和新建成的包艺术中心(位于阿尔巴尼街)。然而,在这一文化丰厚的表象下,华埠的身份面临持续的挣扎。

这个历史悠久的社区,长期以来被视为华人移民的第一落脚点和文化传承的中心,如今却目睹了亚裔居民数量的下降。

“我在1970年代来到这里,从台山一路走到夏威夷,然后再到旧金山,最后到波士顿——花了整整三天。”71岁的朱伟良说道。他在1970年代曾在华埠生活了两年半,做过餐厅员工和医药公司职员等各种工作。“当华人来到美国时,第一站必须是华埠。”朱先生补充道。

然而,这个庇护所一直面临城市更新项目的挑战。在20世纪中叶,市政重建使无数居民被迫迁离。后来,医院和大学的扩建侵占了华埠土地,其中塔夫茨医学中心的前身几乎占据了华埠近三分之一的土地。近年来,奢华的高楼开发进一步侵蚀了社区的城市肌理。

“靠近大学的物业一上市就立刻被购买。”中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ncil)总裁江爱德华说道,该组织专注于为低收入群体开发可负担住房和提供小型企业孵化器的商业空间。“我们正在努力建立一个文化和历史区,以限制它们的进一步扩张。”

城市发展的伴随现象是飞涨的租金,这成为华埠居民的紧迫关注。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流离失所研究行动网络(Displacement Research Action Network)和中国进步协会(Chinese Progressive Association)发布的报告,80%的华埠居民表示存在不同程度的住房不安全,这主要是由于租金负担过重。此外,华埠的华裔家庭,每月几乎要将一半的收入用于支付租金。

在华埠的一家面包店和咖啡馆“顶级面包”工作的小连霞,六年前刚从中国来到波士顿时也住在华埠,但因为租金上涨严重而不得不搬出波士顿,最终居住在远离地铁橙线的地方。“现在,我的通勤时间至少要一个半小时,还得换乘公交才能到橙线。”

波士顿规划与发展局的数据显示,华埠亚裔居民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020年,只有55%的居民是亚裔,而2010年这一比例超过76%。另一方面,随着交通便利和亚洲超市的可达性,越来越多的亚裔居民选择迁入昆西和马尔登等社区。

“我在这里的生活很简单——这取决于我的收入水平。我不要求太多。我只是去工作,回家,吃饭。”中医药店员工陈怡表示,她在发现华埠的租金承担不起后,搬到了马尔登。“如果有选择,我当然想住在华埠——这对工作很方便。”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华埠仍然是许多人深深扎根的家园。老年人依然聚集在标志性大门附近的石桌和圆型底座旁下麻将。在传统节日期间,哈德逊街被璀璨的红色灯笼点亮,鼓声和鞭炮声在小巷中回响。人们向彼此问好说:“恭喜发财。”这些传统体现了华埠的精髓。

“华埠最神圣的事情就是,它是家。”第三代华埠居民霍小姐在《华埠文化规划》中作证说道。“我的祖母和母亲在这里长大。在1960年代的驱逐之后,我们是第一批返回哈德逊街的家庭之一。现在我希望这也能成为我儿子的永久家。”

尽管人们分散到更南或更北的地方,华埠仍然是华人社区的文化和社交中心。

“我现在不常去华埠,但每个月还是会去一两次,与老朋友聚会,聊天,漫步。这更像是一种习惯。”朱伟良说道。“也许如果华埠消失我不会感到难过,但我知道它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