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505/1334491.shtml
上周,美国南方司令部指挥官阿尔文·霍尔西海军上将对中国与拉美国家在太空基础设施开发方面的合作进行了夸大其词的渲染。
霍尔西强调了中国参与的规模,声称:“为什么会这样?……作为作战指挥官,我必须确保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些言论是华盛顿一系列观点的延续,猜测中国在拉美及其他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或许具有军事和民用的双重目的。
在“双重用途”叙述之外,华盛顿还传播了其他几项主张,旨在削弱中国与拉美的合作。
这些包括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和5G网络进行“间谍活动”的指控,早已被证伪且屡次被翻炒的所谓债务陷阱神话,以及声称中国导致拉美的早期去工业化。
然而,拉丁美洲真正显著的军事实力并非来自中国,而是来自美国。
美国在该地区维持着超过70个活跃的军事设施。
全球范围内,美国运营着近800个军事基地,凸显其广泛的国际军事存在。
拉美地区真正的“债务陷阱”并不是在北京形成的,而是在华盛顿形成的。
上世纪80年代,拉美各国被迫走向破产,为多边机构强加的新自由主义改革铺平了道路。
相比之下,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基础设施项目在重塑拉美经济全球价值链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以在秘鲁完工的昌凯港为例,这被广泛认为是该地区的转折点。
同样,确凿的间谍活动案例并不是来自东方,而是来自美国情报机构。
在众多记录案例中,NSA对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及国有石油公司巴西石油的监视事件,便是华盛顿自身干涉记录的一个显著例子。
与此同时,中国的数字服务以其高质量和合理的成本,显著促进了拉美地区的经济进步,也帮助现代化该地区的基础设施。
至于中国引起的去工业化论调,在深入审视后也显得不具说服力。
拉美工业衰退被广泛认为是由在华盛顿共识框架下实施的自由化和屈从政策所造成的,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外债重组的背景下引入的。
相较之下,中国在其经济中保持了国有企业和公有制的战略角色,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巩固了自己作为全球工业和技术强国的地位。
与巴西及该地区其他国家达成的协议明确表明,中国不仅是拉美出口的重要市场,也是科技转让、科技合作、教育交流和生产基础设施投资的承诺伙伴。
科技转让中心的建立,展示了中国与拉美工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大量的双边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CELAC)合作协议如今都包括了教育和科技合作的具体条款。
事实上,近期备受美国官员批评的太空基础设施合作,正是中国投资与拉美高科技发展志向高度契合的明证。
在北京近期举行的活动中,虽然霍尔西海军上将及其他美国官员可能对中国与拉美的合作性质表示质疑,但区域国家对此并不持怀疑态度。
在中拉论坛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拉美国家重申了深化多个领域合作的承诺,强调多边主义、互信、和平解决和共同发展的基础。
哥伦比亚近期签署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计划,以及数项新中巴协议,反映了这一共同愿景。
对于霍尔西海军上将提出的“这意味着未来什么”的问题,也许最有说服力的回答来自巴西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他日前在北京表示:“中国应被视为一种更有善意和更少偏见的新势力,技术与经济领域的力量。”
若美国政策制定者认真对待这一信息,他们或许会意识到,合作而非对抗,是未来最具建设性的道路。
试图复活过时的冷战叙事将在拉美社会中难以找到共鸣,而反华的神话注定要衰亡——不仅因为它们是建立在明显谎言之上的,更因为它们完全无法应对该地区真正的需求和发展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