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于5月14日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12颗卫星,这标志着其计划建设全球最强轨道超级计算机的第一步。
这项名为“三体计算星座”的计划,是中国航天初创公司ADA Space与国家支持的智江实验室之间的联合努力。每颗卫星上搭载了一个由80亿参数组成的先进人工智能模型。
目前已在轨的12颗卫星每秒可以执行高达5个千万亿次(5 peta operations per second, POPS)的运算,而当整个网络完成后,预计将达到1000 POPS的计算能力。
这种能力超过了一千亿次操作每秒,届时将与最先进的地面超级计算机的能力相媲美,甚至可能超越。
在这个项目的核心,是对空间数据管理模式的转变。当前,卫星收集的信息通常需要传回地球进行处理,往往由于有限的传输窗口和带宽而导致延迟。
ADA Space和智江实验室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在太空进行空间数据计算”,声称这一模型允许在不依赖地面数据中心的情况下,更快、更高效地处理大量信息。
智江实验室的主任王建强调了将计算能力引入轨道的必要性。他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人工智能不应因缺乏计算能力而缺席太空。”
通过在太空中直接进行复杂计算,中国希望避免传统系统的局限,同时利用太空真空的独特环境优势,如自然冷却和直接获取太阳能。
这些卫星通过激光通信链接相互连接,能够以每秒高达100吉比特的速度传输数据。系统还具备每颗卫星最多30太字节的共享存储,形成一个互联的网状结构,旨在作为一个分布式计算机在低地球轨道上运行。
除了强大的计算能力,这些卫星还携带了一系列额外的仪器。ADA Space表示,它们配备有实时地球观测、3D地形绘制甚至宇宙X射线爆发探测的工具。
这些能力旨在支持各种用途,从应急响应和公共安全到研究和商业服务。
ADA Space在一份声明中称,该系统将能够实时生成“数字双胞胎”地球地形,减少延迟和传输成本,为农业到国家防御等多个行业提供见解。
其中一颗卫星装备有X射线极化探测器,旨在捕捉高能宇宙事件,包括伽马射线暴,标志着该星座在天体物理研究方面的探索。
这一项目还与中国更广泛的工业和经济目标密切相关。这些卫星生成的数据将为四川省涪陵高新区等开发区提供支持,该区计划构建一个本地生态系统,围绕智能卫星数据服务展开。
政府的愿景明确:在规模上整合卫星技术与人工智能,以巩固中国在太空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虽然这项努力明显具有国家属性,但中国官员表示愿意向国际伙伴开放这一星座。ADA Space表示:“国兴航天希望与国际社会合作,尤其是与南方国家。”
该公司的目标是开发一个“智能、互联、低碳、全球可获取和可持续”的轨道基础设施。
王建在澳门的“超越博览会”技术会议上表示,太空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前沿,暗示这一项目受到了长远思考的启发。他说:“太空再次成为我们思考未来10年、20年或50年将能做些什么的前沿。”
星座的名称本身源自中国作家刘慈欣的经典科幻小说《三体问题》,探讨了引力系统的复杂性和星际合作的主题。
这一倡议的规模和时机都显得极为重要。虽然其他航天机构和私营企业,包括美国和欧洲,已经测试了有限的轨道计算能力,但中国的部署标志着首次以如此规模构建计算阵列的操作尝试。
与此并行,前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也提议通过向月球发射大型数据中心来满足不断增长的计算需求。他在4月美国众议院能源与商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表示,全球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数据中心到2030年可能会消耗多达96吉瓦的电力。
图片源于:https://dailygalaxy.com/2025/05/this-isnt-sci-fi-china-is-building-a-supercomputer-directly-above-the-planet-to-leave-the-rest-of-the-world-beh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