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式启动天问二号任务 迈向行星探索新阶段

中国在5月28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发射了天问二号任务,这标志着其在行星探索领域日益增长的雄心迈出了重要一步。

该任务的目标是从一颗近地小行星上获取样本,并在后续研究一颗主带彗星,采用先进的双阶段任务设计。

根据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在其官方声明中提供的信息,以及Space.com的报道,发射搭载的长征3B火箭预计将在2027年将小行星样本带回地球,并计划于2035年与彗星311P/PANSTARRS进行第二次相遇。

_**首次目标:奇特的近地小行星Kamo’oalewa**_

天问二号的首要目标是小行星Kamo’oalewa(2016 HO3),这是一颗地球的准卫星,具有非常不寻常的轨道特征。

这颗小行星直径仅有几十米,据信是由于巨大的撞击事件从月球上喷出的碎片。

科学家们希望通过本次任务回答关于这些物体起源、成分,以及它们如何与太阳系演化相关的悬而未决的问题。

样本回收技术将包括表面接触和尝试着陆在小行星的岩石地形上,具体取决于其稳定性和形态。

CNSA的声明中提到:“目前,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将实施发射的长征3B Y110运载火箭即将灌注推进剂。”

_**天问二号不仅仅是样本返回任务**_

不同于其他航天机构进行的单目标样本返回任务,天问二号的设计旨在进行多阶段探索,除了初步样本返回,还将调查活跃的彗星-小行星混合体311P/PANSTARRS。

在2027年完成样本投放后,这次延续的旅程将利用地球的引力进行弹弓效应,将航天器重新定向至外太阳系。

这种双重目的的设计使得天问二号成为一个技术试验平台,能够为更复杂的行星任务奠定基础,同时最大化来自单次发射的科学回报。

航天器上配备了摄像头、光谱仪、磁力计等多种分析工具,能够研究尘埃活动、表面化学以及挥发性元素,这对揭示早期太阳系中水和有机物质的存在至关重要。

_**天问二号的科学仪器与有效载荷**_

该任务的仪器设备是中国深空任务中最为多样化的一套。

其中包括带电和中性粒子分析仪、喷射物分析仪、雷达仪器和磁力计,这些将对小行星和彗星的微环境进行关键的映射。

这些仪器对于检测微小的尘埃颗粒、绘制磁场以及分析地下组成至关重要,同时能够适应极为不同的重力和辐射条件。

这项多功能能力与美国NASA的OSIRIS-REx或日本JAXA的飞鸟2号相似,但中国增加的彗星相遇将增强数据集的比较价值。

该任务预计将产生的洞察力对行星防御策略的制定及未来的资源利用或小行星偏转任务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_**彗星311P/PANSTARRS的神秘双重身份**_

彗星311P/PANSTARRS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其模糊的分类。

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内运行,但显示出彗星的行为,包括尘埃尾和周期性物质喷出。

这使得研究人员将其标记为活跃小行星,这种罕见的混合体可能为理解彗星与小行星的界限提供线索。

天问二号计划在2035年开始对该天体进行轨道观测,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和成分绘制。

这些数据可能揭示这些特征是否源于内部挥发活动、表面滑坡或撞击,进而为了解地球水源的获取以及内太阳系挥发物的演变提供重要见解。

_**中国深空探索的长期蓝图**_

随着天问二号的成功发射,中国在深空探索领域的长期计划正逐渐显露出其全貌,迈向更深远的宇宙探索目标。

图片源于:https://dailygalaxy.com/2025/05/chinas-space-mission-solar-systems-secr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