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policycircle.org/opinion/china-national-security-outlook/
2025年5月12日,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一份里程碑式的白皮书,题为《新时代的国家安全》。
这份文件是中国首次专门针对国家安全而制定的政策文件,标志着北京在重新界定其内部脆弱性和外部雄心的战略发展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与美国定期公开发布国家安全战略不同,中国很少明确阐述其国家安全理论,因此,白皮书成为了观察中国政策制定者战略思维的重要窗口。
这一发布正值国内经济下滑、社会稳定引发担忧之时。
同时,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着与美国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竞争,尤其是在惩罚性关税和技术转让限制方面。
在此背景下,北京正努力塑造自身作为一个可靠全球大国的形象。
白皮书力图实现三个目标:重新定义中国的安全叙事,批评西方,尤其是美国,并向外资和地区伙伴传达平静的实力。
白皮书作为战略信号
虽然技术上属于官方政策文件,但中国的白皮书常常为双重受众而设计。
在国内,它们传达治理方向;在国际上,它们则充当政治信息的工具。
该文件的核心是一个熟悉的对手:美国。
它将华盛顿描绘为一个修正主义者,意图破坏全球和地区的稳定,而将中国塑造成一个稳定的力量,致力于建设性的全球参与。
指导原则是习近平长期以来提出的“综合安全”理论——这一概念在2013年提出,视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文化和网络空间,都是国家韧性的组成部分。
这种整体观与西方更为分段的国防和外交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文件隐含批评美国主导地位的意图,同时表明北京准备在全球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
在战略不确定性中销售安全
也许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份文件声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
这一大胆的保证旨在向对日益增长的国家控制和国内经济转型感到不安的投资者传递信心。
这一信息经过精心策划:尽管面临去关联化压力和更加严格的国内规制,中国仍然开放商业。
这一保证适逢国际企业重新评估其在中国市场的风险,尤其是在新数据安全和资本流动法规出台之后。
还有一个地缘政治的潜台词。
随着特朗普政府的一轮关税冲击震动全球市场,北京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与那些置身交火中的国家的稳定合作伙伴。
白皮书向这些国家发出的信息很明确:与中国结盟,而不是与越来越不可预测的美国结盟。
对抗的言辞,困难的信号
这份文件也突出了北京对美国压力的激烈反应。
文件中的一些言辞回响了毛泽东时代的表述,例如“中国永远不会跪下”,显示出强烈的对抗姿态。
然而,文件对内部脆弱性和预防措施的重视暴露出潜在的不安。
中国领导人明白,持续的经济压力可能会侵蚀公众支持并引发动乱。
实际上,白皮书承认了一种微妙的不匹配:国家能力与公众期望之间的差距。
宣传只能在维持士气方面发挥有限的作用。
领导层担心,若不谨慎管理持久的经济低迷,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动员。
‘颜色革命’的幽灵——这个用于描述外部影响下的政权变动的术语——在北京的战略计算中“`随着对民众的控制和经济复苏的双结合愈加紧密。
国家安全超越国界
国家安全的概念也在扩大到中国境外。
文件增添了两个新的优先事项:新兴技术对国内社会的影响——如网络犯罪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干扰,以及中国在海外资产和人员的安全。
这些内容被定义为安全的新前沿。
这些新内容反映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国外风险的日益暴露,以及在国内管理数字威胁的日益挑战。
对于一个高度关注控制的领导层而言,这些新领域要求重新调整监控、外交和国防策略。
邻国作为防线
这份白皮书中有一部分特别重要,专注于中国的周边地区。
自习近平上任以来,邻国在战略事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014年,关于邻国工作的中央会议恢复,以及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的随后的重大投资,均体现了这一转变。
其目标有二:确保中国边境地区、常住着少数民族的地区的政治稳定,以及防止美国在该地区的渗透。
文件对“亚洲属于亚洲人”的反复强调,重申了北京想要在其自身的条件下建立地区团结的愿望。
在美国寻求加强与印度、日本和菲律宾等国的关系之际,中国的优先任务是在外交和经济上稳固其邻国。
最终,国家安全白皮书的发布时机与内容同样重要。
它试图弥合中国国际抱负与国内焦虑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
领导层深知,如果经济引擎停滞不前,公众信任降到冰点,其全球雄心将无法实现。
这种外向信心与内在压力之间的矛盾贯穿了整个文件。
中国能否驾驭这一张力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领导层长期以来擅长于在管理脆弱性时展现力量。
但随着经济逆风加剧和地缘政治断裂加深,未来的道路将考验这一白皮书所自信宣扬的“综合国家安全”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