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洛杉矶的自由撰稿人,回顾了她对于婚姻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探索,这种探索不仅受到她身为女性的社会期待所影响,还受到了家庭背景及个体经历的深刻影响。
自幼,婚姻的观念就深深扎根于她的生活之中。作为苏联时期的犹太家庭的女孩,她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结婚生子的传统使命。即使是在经历了洛杉矶的自由思想洗礼后,她仍对自己作为作家的身份与婚姻之间的矛盾感到困惑。
11岁时,她作为花童出席了表姐的婚礼,尽管欢喜的场合,她却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无法自然地微笑。尽管在童年时期,她沉浸在迪士尼公主和童话故事的梦幻之中,幻想着与恋人携手度过余生,但对婚姻的感受却是复杂的。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她开始以现代女性的姿态拥抱自由,利用网络交友,尝试与不同男生的短暂关系,这种生活方式让她觉得更加解放。然而,随着与高中甜心的长达七年的关系结束,她逐渐意识到,真正想要的生活是成为一名作家,而不是仅仅追求婚姻所带来的“社会接受”。
在25岁时,她的亲友们对于她婚姻的期待变得愈加明显,但她的内心深处却不断斗争着传统与个人志向之间的矛盾。经历过几段关系后,她遇到了一位图形设计师,与他交往了四年,婚姻的想法再次浮现,然而她的心里却仍然害怕这种“过时”的选择。
她经历了家庭悲剧以及疫情的困扰,同时也在创作与生活的支持中找到了自我。最终,她在经历长时间的内心斗争后,跟随自己的内心与传统的发声,选择了在一个特别的时刻向男友求婚。
在拉斯维加斯的婚礼上,她以幽默和自嘲的方式看待这个决定,反思当今文化中婚姻的意义,特别是在作家与婚姻的兼容性问题上。她提到,不同的作家如海伦·加纳,甚至是琼·迪迪翁,都对应婚姻持有不同的观点。
她婚礼的背景更是令人深思:在一场伴随火灾与政治动荡的时刻,她意识到,婚姻并不仅是一个选择,它也是对未来的希望。那一刻,她感受到的情绪并非是如社会普遍认可的“冷脚”,而是一种相伴和支持带来的归属感。
最终,她认识到也许的问题不在于婚姻如何影响艺术家的身份,而在于:谁有权利被称为艺术家?收获了爱的她,在讽刺与现实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
图片源于:https://www.latimes.com/lifestyle/story/2025-05-30/la-affairs-diana-ruzova-disney-princeses-was-i-ready-for-my-own-happily-ever-a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