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第二任总统任期首百天对欧洲造成的影响

特朗普的第二任总统任期的前一百天,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比预期的更为严重。

在副总统JD·范斯对欧洲自由派进行意识形态攻击的背景下,欧洲人对美国可能抛弃乌克兰表示忧虑,同时对特朗普开始对欧洲国家实施前所未有的关税感到沮丧和担忧。

在这些动荡的背景下,一些欧洲政治家的目光开始向中国投去,认为中国或许可以成为应对不可预测的美国的潜在护身符。

例如,布鲁塞尔最近开始与北京就降低欧洲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进行谈判,以换取中国降低对欧洲货物的关税并取消对稀土元素的出口限制。

当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拒绝出席有关欧盟与中国关系50周年的峰会时,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在进行审慎的受中国影响的引导后,宣布将于七月下旬访问北京。

与此同时,北京方面则表现出色,试图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比华盛顿更为理性和合作的大国。

这种变化与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中国过于激进的“战狼”外交使自己陷入了困境。

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中国官员强调,他们与欧洲同行有相同的意愿,即抵御特朗普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干扰。

习近平指出,中国和欧洲是“建设多极世界的两个主要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以及倡导多样性的两个主要文明”。

中国甚至提出复兴《全面投资协定》(CAI),该协议在2021年因北京对几位批评中国的欧洲议会议员实施制裁而搁置。

如果实施,该协定将取代目前规范中国投资者在欧洲国家待遇的双边条约,并有助于为欧洲企业在中国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这些诱人的提议让人心动,但现实是形势并未实质性改变:欧盟在对华贸易中并没有其他底牌。

实际上,特朗普的干扰放大了中国对欧洲经济和安全的威胁。

为应对美国的关税,中国今年将其出口转向包括欧洲在内的替代市场,导致2025年第一季度中欧贸易逆差创下新高。

这些低价的中国出口得到大规模补贴,直接冲击了本已面临利润压力的欧洲生产商,同时也受到美国的关税威胁。

许多中国原本定向出口美国的商品如今直接与欧洲的核心制造业——如汽车行业、电子产品、工业机械及其组件、家用电器和清洁能源技术展开竞争。

这种商品潮流可能会损害欧洲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形成类似于21世纪初对美国经济造成冲击的“中国产品冲击”。

与此同时,来自中国的安全威胁也未减弱。

乌克兰政府称其有证据表明,中国工厂在俄罗斯境内生产武器,同时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火药和炮弹,以供其在乌克兰使用。

北京对此予以否认。

如果中国在没有布鲁塞尔和华盛顿任何惩罚的情况下支持俄罗斯军队,乌克兰的战争可能不会在可预见的未来结束,俄罗斯也将继续对乌克兰及整个欧洲大陆构成不稳定。

因此,寻求与中国实现和解的做法依然是一盘危险的赌博。

相反,欧盟必须意识到,还有其他牌可打,包括在世界其他地方达成更有利的贸易协议,以及改变中国对支持俄罗斯的算计。

为了应对美国的贸易战争,在经济领域,欧洲的最强有效防范是寻找与其他盟友增加协议,而不是试图与中国进行交易。

这一战略的核心支柱应是欧盟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是一个包含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墨西哥、越南和最近的英国等12个经济体的贸易协议,旨在减少关税;制定关于贸易、投资和劳动的共同规则;并推进经济一体化和战略合作。

随着CPTPP整体架构的扩大,集体的全球GDP约占15%;若欧盟加入,该集团将代表近30%的全球GDP。

目前,CPTPP国家的贸易仅占欧盟贸易的15%,不足以替代欧盟与中国之间占主导地位的贸易关系,但与其他盟友及合作伙伴编织更多的双边和多边贸易与投资协议,将建立起对抗中国和美国的有希望的防线。

例如,通过增加《欧盟与加拿大间综合经济和贸易协定》的新行业条款,欧盟和加拿大可以共同增强抵御中国及美国的能力,尤其是在关键矿物和能源安全领域。

布鲁塞尔还应优先推动完成欧盟与印度自由贸易协议,以便从这一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重要经济体中获益。

由于市场准入和关税减免的争端,这一谈判一直停滞不前,但英国最近与印度达成了协议,这可能为欧盟铺平了道路。

同样,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国家(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于2024年12月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应尽快实施,以便使欧洲打开通往充满潜力的拉美市场及该地区丰饶的自然资源的通道。

在2023年广岛G7峰会的势头下,欧盟还应加强与先进民主国家(尤其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英国)的经济和技术安全合作。

这些国家必须协调应对中国经济胁迫的战略,降低中国的军民融合风险。

共同倡议应将重点放在保护和推动双重用途技术的发展中,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领域。

在这些领域保持领先不仅需要防御性措施,还需要协调投资和创新。

同样,这些盟友也可以帮助继续支持高价值的科学研究,因为特朗普第二任期内正积极缩减美国顶尖研究大学和政府实验室的资金。

这一对美国来说可能是世代自我伤害的创伤,却可能成为欧洲世代性的机遇——吸引流失的人才,保护科研和研发项目,并强化自身的创新基础。

尽管需要强有力的安全框架来防止知识产权盗窃,但与北京的选择性合作对欧洲公司仍然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汽车行业,其中欧洲制造商滞后;以及在全球领先的电池创新和清洁能源技术领域。

随着欧洲与其他盟友和合作伙伴的贸易与技术关系的扩展和重新优先,欧盟还必须改革管理那种关系的规则和制度,以便在保护核心欧洲利益的同时允许更多的创新和投资。

新的架构应保持灵活性,以便未来可能参与美国的治理。

今天的战略耐心和精心设计将为未来重振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奠定基础。

然而,抵御贸易冲击仅是第一步:欧洲还必须停止低估中国对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的支持,这又威胁到欧洲的安全。

在拜登政府期间,美国谴责了中国对俄罗斯工业基地的支持,而欧洲则相对谨慎,鲜有威胁北京或实际进行严厉制裁的行动。

尽管北京至今未向俄罗斯直接提供武器,正如拜登总统所警告的那样,已构成红线,但中国向俄罗斯供应的双重用途商品,如半导体芯片和武器零部件,其数量已达到相当于提供致命援助的程度。

卡内基估计,2023年中国对维持俄罗斯的战争所需的商品的供应占到了约90%。

而今年一份内部欧盟报告则预计,中国对俄罗斯所有制裁规避的贡献约为80%。

这种支持使得俄罗斯的军队在恢复其战斗力方面的速度超出了许多北约分析师的预期,这一切归功于在战争之初的巨大损失。

但对中国的压力几乎消失了。

特朗普政府官员未提出douen对中国在战争中所起的协调角色进行严格审查,而是反复暗示中国可以以积极的方式帮助结束战争,却没有在这一问题上施加压力。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政府尽管宣称反对北京的参与,实际上却几乎未对中国进行真正的惩罚或威慑:到目前为止,欧盟仅对少数几十家因向俄罗斯交付双重用途商品而受到制裁的中国公司采取了制裁措施。

乌克兰方面试图使其合作伙伴关注中国的参与,并展示北京对俄罗斯的支持正在强化。例如,基辅声称超过150名中国雇佣兵在俄罗斯军队中作战,且中国对此毫无限制。

乌克兰还指出,中国在俄罗斯境内直接参与武器制造的事情。

正是因为中国不再面临来自美国或欧洲的重大反制,北京才得以在新的宽松环境中游刃有余。

上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峰会上,普京和习近平承诺“加强双方战略协调”,恰逢俄罗斯纪念二战盟军胜利的纪念日。

欧洲必须停止低估中国对俄罗斯战争的支持。

从根本上说,增加对中国的压力,将会是美国和欧洲提升对俄罗斯压力,促使其同意停火的最佳方法之一。

军事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正在计划一场夏季攻势,以消耗其武器的库存;此后,它将依靠日常生产得来的资源,这将增加其对构建与其他国家之间供应链的依赖。

在那时,针对中国与俄罗斯的供应线实施制裁将变得非常有效。

即便美国不同意施加这样的制裁,欧洲依然拥有自己的巨大杠杆。

欧洲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的另一面在于,中国也需要依赖欧洲市场来吸纳其过剩产能。

自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实施关税之后,以及中国将原本指向美国的商品转向欧洲后,欧洲已成为中国出口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市场;欧洲人应当利用这一点,加大对中国的压力。

相较于仅制裁那些向俄罗斯军队贩运的中国公司,欧盟应对那些帮助俄罗斯规避欧盟制裁制度的中国银行实施制裁。

如果中国真的希望推动与欧洲的投资协议修复,布鲁塞尔应当以限制中国向俄罗斯军队流动双重用途商品作为条件。

同时,欧洲还可以利用中国在乌克兰战争谈判边缘的角色。

中国在营造自己为潜在中立调解者的形象上投入了巨大的政治资本,尽管其实其立场更亲俄。

这实际上是特朗普政府所假设的相同角色,同时也显现出中国开始担心自己被边缘化。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官员提议主办普京-特朗普峰会,并表示愿意促进乌克兰的维和努力,但华盛顿对此并不感兴趣。

欧洲应向北京发出信号,表明,可能会在其利益上重新评估对俄罗斯的支持。

持续加大对中国的压力,当然不会导致北京抛弃莫斯科,然而,更多的自由贸易协议并不能完全弥补与美国的贸易战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与中国的贸易收益不断递减的现实。

但无论特朗普政府(包括特朗普本身)对欧盟多么敌对,对北京的温情姿态又多么甜蜜,欧洲必须意识到,中国不是其朋友。

欧洲无法通过出卖自身的经济和安全来对抗特朗普带来的破坏。

图片源于: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china/europe-doesnt-have-china-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