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挑战与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如今是全球第一或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不同的测量标准来判断。

它在全球贸易关系中紧密程度仅次于欧盟,同时也是新兴市场中的主要投资者和贷款方。

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对全球来说极为重要,这需要对中国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评估,其中有十个主要挑战。

根据中国政策制定者的说法,尽管特朗普总统引发的贸易战带来了压力,中国的经济前景仍然积极,并且中国的增长目标保持在5%。

然而,要在2024年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一个高达1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然而,外部保护主义的环境正在对中国贸易形成威胁。

财政政策的放松已使官方预算赤字从3%提高到4%的GDP,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并且货币政策也变得较为宽松。

然而,并没有宣布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这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相对保守的反应。

与此同时,中国的通胀目标已从3%下调至2%,但现实是,中国实际上已经陷入了根深蒂固的通缩,政府似乎并未准备好对此进行反击。

这可能是因为需要在出口市场保持竞争力,即使代价是牺牲通货膨胀。

2024年,中国的出口价格已开始下降,并在2025年持续下跌。

自2025年2月以来,甚至连中国的消费者价格也在下降。

为了在竞争中压低价格而引发风险并非没有先例(日本1990年代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García-Herrero与Xu,2025)。

特朗普总统的关税以及美元持续疲软也使中国的空间变得十分有限。

中国已确认它将继续把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并不打算通过减少供给来纠正过剩产能。

由于财政赤字的增加似乎主要是用来支持地方政府的债务重组,而非促进国内消费,且中国的劳动市场仍然疲软,居民可支配收入停滞不前,预计2025年中国的消费不会有显著增长。

因此,中国将不得不继续通过出口来消化过剩产能。

对于欧洲而言,这些趋势令人担忧,因为中国产品可能会进一步涌入欧洲市场,欧洲企业在中国也将面临来自中国竞争对手更大的竞争,伴随强大的通缩压力。

中国还打算在关键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半导体)加强自给自足,这些领域中国在与美国的竞争中仍然落后(García-Herrero等,2025)。

大型美国投资计划(如2025年1月的Stargate AI项目和DeepSeek AI平台)将使这种竞争更加激烈(Martens,2025)。

中国的策略是否能重振经济,或缓解结构性减速,将取决于应对中国十大主要挑战的程度。

挑战一:财政空间几乎没有

多年以来,中国因其财政空间而让许多其他经济体羡慕,这使得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能够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

但这次巨大的刺激措施导致了公共债务急剧上升,目前债务水平已经达到GDP的100%(见图1)。

这一水平虽然低于美国,但与受益于类似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仍然巨大。

中国日益增长的公共债务源于巨大的财政赤字,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借款,包括通过各种特殊目的工具融资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项目(见图2)。

挑战二:货币政策限制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在发达经济体受COVID-19疫情影响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

但中国在大多数期间仍将利率保持在3%以上,最近作为应对经济停滞的反应不得不降低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虽然仍有进一步降息的空间,甚至可以推出量化宽松,但是现实是,货币政策在高企的实际利率和减缓的货币总量方面仍然受到限制(见图3)。

两大制约因素解释了这种“屈从”的紧缩政策。

首先,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使得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放宽空间较少。

其次,已经面临利润不佳的中国银行,如今要承受更低的净利差,进一步降息将带来更大的困难。

挑战三:国内需求

中国目前的生产能力远超国内消费能力(见图5)。

尽管制造业始终是中国的增长引擎,但自2021年以来,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崩溃的背景下,这一趋势急剧加剧。

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远远高于GDP,同时房地产投资却在急剧下降(见图6)。

在一些行业,尤其是绿色科技行业,中国公司的资本投资规模如此之大,几乎占据全球总量的90%——例如太阳能面板(见图7)。

挑战四:外部需求与地缘政治挑战

对中国来说,好消息是,自COVID-19疫情以来,世界对中国出口的需求不断增加。

由于中国的进口仍然停滞,这意味着出现了一个大额的贸易顺差,这对增长至关重要(见图8)。

但是,持续的制造业出口激增与全球日益增强的保护主义之间的碰撞可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见图9)。

美国已经减少对中国的进口,而欧盟和一些新兴市场的采购则有所增加(尽管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政策仍然存在)。

能否持续维持中国的庞大工业能力似乎变得不那么可行。

挑战五:过剩产能与通缩压力

尽管全球不断进口中国的产品,但中国的工业能力依旧太过庞大,无法吸收。

中国的产能利用率自2021年的高峰以来下降,接近疫情期间的水平(尽管仍高于2015年中国经历过剩产能时期的最低水平;见图10)。

然而,产能利用率可能并不是衡量中国过剩产能的最佳指标,因为它与美国相当。

然而,生产者价格的持续下跌信号显示出这一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给企业的利润带来了下行压力(见图11)。

加剧的保护主义只会在中国加重通缩压力,除非中国能够刺激国内消费。

挑战六:缺乏政策支持的私人消费仍然低迷

普遍认为,提高私人消费将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的不平衡问题,但这并非易事。

目前,中国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依旧顽固地保持在低位,与固定资产投资相比明显不足。

尽管投资过高,但国内储蓄率则更高,且中国仍然保持着全球最高的储蓄率(见图12),这一现象主要是对缺乏福利制度的反应,同时私营投资机会寥寥。

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进行重大改革,例如加强养老制度,提供失业保障和公共医疗服务。

但这些改革似乎并不在政府的议程之内。

习近平总书记对基于福利国家模式的看法表示谨慎。

挑战七:房地产仍在推动资产价格的下滑

长期以来,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占总增长的三分之一,且固定资产投资也占三分之一),2021年中国最大开发商恒大违约后,该行业的繁荣戛然而止。

自那时以来,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为负(即使此前贡献非常低;见图14)。

房价和房地产交易量已经连续多年下跌(见图15)。

挑战八:投资过剩致使回报率不断低下

中国的高储蓄率推动了巨大的投资热潮,而这一热潮当然促进了快速增长,但过度依赖高投资增长的问题显而易见,表现为收益不断下降。

相比于国有企业(SOEs),民营企业(POEs)的资产回报率也在急剧下降(见图16)。

挑战九:人口逐渐减少

中国在老龄化速度上显得与众不同。

自1980年实施计划生育以来,加上2019年以来出生率快速下降,中国的人口结构面临困难(见图17)。

即便中国的人口已经见顶,劳动人口正在下降,但只要继续向城市化转型,劳动人口的贡献仍会对GDP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预计这一过程将在2035年完成(García-Herrero,2023),届时劳动人口减少的影响将体现在城市,进而影响生产率,每年将削减约1.3个百分点的增长(见图18)。

挑战十:美国技术封锁

中国在技术方面与美国竞争。

在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上,美国领先于中国(见图19),这意味着要超越美国的全球技术优势并非易事。

此外,美国还通过出口管制等多种手段力图遏制中国的科技进步(见图20)。

问题在于美国是否能够成功阻止中国崛起,而中国的创新努力是否能够帮助提高总要素生产率,或者说是否能减轻结构性减速的影响。

结论

自特朗普总统回归以来,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变得愈加艰巨。

中国政府已宣布措施以帮助在2025年实现5%的经济增长,但这些措施似乎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各项挑战。

在愈发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政策制定者应当承认结构性减速不可避免,不能进一步压榨工业产能而不采取措施来增加消费:结构性失衡需要结构性改革。

尤其是建立一个功能良好的福利国家将能够有效降低过高的家庭储蓄,然而这样的改革似乎并不在中国领导层的计划之中。

图片源于:https://www.bruegel.org/analysis/ten-challenges-facing-chinas-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