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制造业系列的第四部分中,Planet Money深入探讨了苹果公司与中国的复杂关系。我们曾讨论过美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为何美国工人未能填补大部分制造业岗位。
苹果公司的发展不仅是资本主义如何帮助一个国家脱贫的实例,同时也是美国最有价值的公司与其最大的对手之间关系的缩影。
在1999年,来自台湾的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拨打了电话给当时刚刚加入苹果的运营高管蒂姆·库克。那时,苹果正经历着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苹果曾面临财政危机,几乎要宣布破产。此时,史蒂夫·乔布斯重新回到苹果,并希望通过新开发的iMac来引领公司回归荣耀。
iMac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完美的制造工艺而引人注目,但苹果最初的制造工作主要是在美国进行的。从1976年成立之初,苹果便在加利福尼亚的家中进行早期产品的组装。
随着时间推进,苹果开始逐渐将制造工作外包,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1999年,苹果在全球三个大洲的工厂中生产产品。
然而,9月份当时的需求剧增、主要供应商LG难以跟上生产需要时,富士康的郭台铭看到了一线希望,他决定联系库克,提议帮助苹果解决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
这一通电话开启了苹果公司与富士康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也为中国经济和全球制造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
富士康在1980年代将工厂转移到中国,为苹果迅速提升产能提供了新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广东模式”的形成加速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苹果发现中国不仅是一个廉价劳动力的地方,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和基础设施。
苹果在中国的成功不仅仅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还在于与政府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从而形成了一种高效的生产模式。
在2000年,苹果与富士康的合作开始加深。当时,乔布斯对更大规模的外包持谨慎态度。
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乔布斯逐渐认识到了中国制造的速度和效率。
富士康与苹果的合作关系使得苹果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大批量地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苹果的战略布局。到2009年,几乎所有苹果产品都在中国制造。
苹果在中国的投资也持续增长,尤其是在技术转移方面。根据统计,苹果到2012年在中国的设备价值已高达73亿美元,远超其在美国的投资。
除了金钱投资,苹果还为中国数千万工人提供了先进的制造培训。其工程师反复前往中国,教导当地工人如何达成苹果严格的质量标准。
这种生产模式的转变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技术熟练的生产力基础,也让富士康逐渐向其他客户转移所学到的先进技术。
苹果在中国的成功可以被看作是美国与其主要竞争对手之间经济关系的一次重大经历。
然而,在此过程中,苹果和美国无形地助长了中国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技术和制造方面。
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担忧。
尤其是在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关于中国的言论和政策开始发生转变。作为美国的巨头企业,苹果也陷入了复杂的地缘政治困境。
现在,苹果面临着如何在不失去中国市场的情况下,寻找制造基地多元化的挑战。
即使是将生产移回美国或其他地区,如印度和墨西哥,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因为中国的工厂和供应链无与伦比。
这些问题使得美国在全球制造业中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同时,也影响了美国在技术创新乃至未来行业发展中的潜力。
苹果在中国的故事,不仅仅是商业成功的经验,更提醒着我们制造业在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中的重要性。
在后续的系列报道中,Planet Money将继续探索这一课题,深入挖掘制造业与美国未来的关系。
图片源于:https://www.npr.org/sections/planet-money/2025/06/17/g-s1-72993/how-apple-turbocharged-chinas-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