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迎来暂时缓和,欧洲领导人筹备重要峰会

在华盛顿对北京的最新谈判结果表示称赞之际,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称之为“伟大的中国交易”,预示着双边紧张关系的至少暂时缓和。

与此同时,欧洲领导人正为即将在北京举行的七月峰会做准备,这次峰会标志着与中国外交关系成立五十周年。

此次聚会不仅是一个象征性的里程碑,也是欧盟愿景的一次战略时机,旨在表述其对中国不断变化的立场,并重新评估其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角色。

唐纳德·特朗普在伦敦的兰卡斯特府会谈后,表示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好”,同时指出该协议还需他和习近平的最终批准。

特朗普在TruthSocial上写道:“我们获得了55%的关税,中国则只需10%。”

协议框架设想中国向美国公司提供磁铁和稀土金属,而美国则撤回对中国学生签证的威胁。

在此之前,特朗普和习近平通过电话进行了沟通,为伦敦谈判铺平了道路,双方高级官员主导了此次谈判。

去年五月,美国和中国在日内瓦达成了一项脆弱的休战协议,以缓解但并未消除两国政府在贸易互斗中早先宣布的关税。

特朗普称之为“解放日关税”,而习近平则谴责这是“单方面的霸凌行为”。

然而,众多更大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路透社亚洲商品与能源专栏作家克莱德·拉塞尔表示,这项协议虽然避免了全面崩溃,但未能解决核心问题。

更高的美国关税将提高价格,抑制经济增长。

这并不能带回美国的制造业工作岗位,也无法解决对中国控制资源的依赖。

更重要的是,这项协议未能解决北京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问题,这在长期内削弱了美国的谈判能力。

然而,拉塞尔警告称,如果中国利用这一控制在未来的争端中施加压力,可能会激励华盛顿及其盟友寻找替代来源。

与此同时,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经济项目主任菲利普·拉克认为,美国试图控制乙烯出口以施压北京的政策决策是错误的。

这一策略不仅对美国公司产生了负面影响,还让美国在供应商的形象上显得不可靠。

更糟糕的是,这对中国工业几乎没有影响,中国行业迅速通过调整原材料来适应。

这一政策基于脆弱的假设和分析,反映了经济策略的缺陷,并可能在与强大而灵活的竞争对手中国的未来谈判中削弱美国的信誉。

在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冲突中,欧盟发现自己身处于两大经济体的夹缝中,华盛顿和北京的决策不仅影响美国和中国的企业,也波及到全球的公司。

曾任欧洲驻华商会会长的约尔格·武特克告诉《南华早报》,欧洲在“两个大象践踏全球贸易”的局势下无能为力。

尽管特朗普已经给了欧洲7月9日达成贸易协议的最后期限,但欧盟另有一个重要日程,即本月稍晚在北京举行的五十周年外交关系峰会。

对于双方来说,这一时刻至关重要。

欧盟正在调查中国公司的不公平定价行为,而北京则宣布将对自欧盟进口的猪肉调查时间延长六个月。

双方都希望借此实现外交重置。

欧洲领导人面临艰难的选择,德国马歇尔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诺亚·巴尔金表示,来自中国和美国的压力暴露了欧盟的脆弱性。

北京削减稀土出口的举措并非只是美国与中国争端的附带损害,而是对欧洲发出的明确警告,警告其不要与美国的政策对齐。

尽管有迹象表明欧洲政策正在趋于强硬,欧盟却缺乏一个连贯的战略。

美国越来越不可靠,威胁采取惩罚措施,同时将欧洲的政策决定视为对其自己经济和政治力量的挑战。

因此,欧盟必须加强政策独立性,减少对中国技术和资源的依赖,以便选择何时以及如何回应来自北京和华盛顿的压力。

“现在,欧洲人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他们希望怎样的未来。

而不是逐渐确定,而是立即决定,”巴尔金总结道。

图片源于: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economy-jobs/news/wedged-between-washington-and-beijing-europe-seeks-a-way-for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