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以色列与伊朗之间不断升级的冲突发表了公开评论,这一表态是在北京敦促其国民尽快离开伊朗之后做出的。
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峰会期间,习近平在周二的会议上表示,他对此局势感到深切关注。
此声明正值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似乎暗示即将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刻,此举遭到批评,认为此举违反了其“无新战争”竞选承诺。
与以色列的军事冲突开始于周五,以色列对一系列伊朗目标发动突袭,目标包括核设施、导弹阵地、高级军事领导人和核科学家。
伊朗随后以导弹和无人机进行反击,冲突进一步升级。
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在与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会晤时表示:“我们反对任何侵犯其他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行为。”
他指出,局势加剧“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不符”,重申了中方寻求缓解紧张局势的呼声。
习近平表示,中国愿意在恢复中东地区的稳定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这些是习近平对当前敌对行动的首次公开评论。
在此之前,中国驻伊朗大使馆于周一建议中国公民尽快离开伊朗,并优先指定了四个边境通道——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
与此同时,特朗普在阿尔伯塔的七国集团峰会提前离开,继续与顾问商讨即将采取的对策。
他在公开讲话中呼吁伊朗“无条件投降”,并在社交媒体平台Truth Social上发表相关言论。
中国在此背景下试图填补美国影响力减弱后所产生的领导真空,尤其是在全球南方。
自以色列与加沙冲突开始以来,北京进行了多次外交访问,展现其作为中东地区稳定替代者的形象。
以色列声称其长期对手正在加速发展核武器,而伊朗则否认其有此能力。
特朗普则对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的评估予以质疑,她曾表示伊朗并没有建造核弹的计划。
特朗普在记者会上表示:“我不在乎她怎么说。”
特拉维夫大学国家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图维亚·盖林在其博客中表示:“叙利亚曾经是北京的战略伙伴,但在崩溃后,中国并没有出手相助阿萨德。
这并不是说中国不会或不能对伊朗采取行动,关键在于战场形势的发展以及美国的反应。”
查塔姆研究所中东与北非项目的副研究员克森尼亚·斯韦特洛娃在其思考文章中指出:“核心问题是:以色列是否可以在没有更深层次的美国介入的情况下,实现其战略目标?”
她表示:“当前行动的成功取决于通过系统性削弱伊朗能力,迫使伊朗屈服,或创造条件以达成一个防止核发展的外交解决方案。
而单靠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似乎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实现这些目标。”
随着冲突的升级,美国正在向中东增派军力,尼米兹航母战斗群正在与卡尔·文森航母战斗群会合。
根据航班跟踪数据显示,周二有超过二十架美国空军加油机正飞往东部。
不确定的是,华盛顿的角色是否仅限于支持。直接的美国军事介入将标志着与一个远比2003年被推翻的萨达姆侯赛因政权更为强大的对手之间的重大升级。
图片源于:news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