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merics.org/en/tracker/merics-china-security-and-risk-tracker-012025
随着2024年末MERICS对2025年中国风险的分析,全球地缘政治动态和经济政策逐渐发生变化。
第二届特朗普政府的外交与经济政策重新塑造了地缘政治格局,导致与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并增加了全球的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北京在与俄罗斯的合作中加大力度,并在越来越多的政策领域实现安全化,这 exacerbates 欧洲及其他国际行动者的风险。
此外,如果美国的关税引发中国出口的转移,可能会对欧洲的经济安全和产业基础产生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键发展的概述,这些变化改变了我们的风险评估。
美国对中国和欧洲的新政策:欧洲对中国的团结和去风险议程面临对冲战略的风险
今年,欧洲中国政策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是特朗普政府引发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动荡。
华盛顿的关税、试图与俄罗斯改善关系,以及可能减少对欧洲安全承诺的信号,都导致对美国作为伙伴的信任下降,使得跨大西洋在中国及其他问题上的合作更加艰难。
与此同时,中国正向欧洲发起一场魅力攻势。
到目前为止,北京的举动限于象征性的举措,比如单方面解除对欧洲议会议员的制裁,以及以中国和欧洲作为捍卫自由贸易和全球秩序的合作伙伴的论调,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
这一策略成功有限,但随着跨大西洋贸易战的担忧加剧,北京的叙述可能会找到更为广泛的听众。
然而,向中国的大规模再平衡依然是高度不太可能的提议。
成员国和欧盟机构对中国对欧洲安全和长期繁荣的风险有基本的认知。
然而,一些国家的对冲策略可能会逐渐成型,可能涉及与中国的经济重新接触,以减轻美国关税带来的痛苦,并重新寻求与中国在全球问题上的合作方式。
然而,这种立场在长期内可能证明不可持续。
北京没有显示出改变其经济模式、对欧洲政策或与俄罗斯关系的迹象。
因此,目前欧洲最关心的风险和挫折将再次浮现。
与此同时,这种做法将复杂化或危及欧盟的去风险和经济安全战略,妨碍其追求联合对华政策的能力。
欧洲需要更好地定义自身利益和对中国的核心要求,开始适应更独立且务实、甚至是交易性的外交政策,以捍卫其在不断上升的全球地缘政治竞争中的利益。
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贸易战与更大波浪的中国出口对欧洲工业构成挑战
北京的自力更生与供给侧改革的倡导持续不断,推动资本进入已经投资过多的工业领域,造成产能过剩和过度生产,而中国国内市场无法吸收这些产出。
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极度失衡的贸易。
随着美国和其他市场对中国进口的壁垒增加,欧洲市场可能承受中国出口更多、进口更少的重压。
如今,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不再局限于少数由中国国有企业主导的领域,而是涉及到更广泛的行业领域,包括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
过剩产能最有可能出现的领域正好处于“实体经济”之内。
在北京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许多战略相关的重点领域,表现出出现即将到来的产能过剩的共同政策和市场驱动因素。
我们的内部预测显示以下行业在短期内最可能出现过剩产能:传统半导体、低至中档工业机械和零部件、信息技术设备、低至中档医疗器械和制药。
中长期内最可能产生过剩产能的行业:电解槽、高级医疗器械、高级工业机械和零部件,以及新材料。
尽管美中贸易战目前处于休战状态,但现有的美国关税和升级可能会对欧盟施加压力,因为原本针对美国消费者的中国商品制造商需要找到替代市场。
此外,负责调查中国补贴和其过剩生产保护主义的欧盟当局,正在美方谈判和管理中国问题之间的压力下苦苦挣扎。
除非欧盟获得更多灵活措施的广泛工具包,以及欧洲委员会能力和人员的激增,否则存在风险,欧洲将无法赶上挑战的步伐。
技术纠缠与国家安全:中国正努力将其在关键价值链上的优势武器化
在大国竞争的局势下,全球技术价值链正遭遇冷战以来未曾见过的劫持。
随着北京和华盛顿争夺技术霸权,从关键原材料贸易到人才交流,任何环节都可能成为经济外交的工具。
在美国关税的回应中,中国在4月对七种稀土元素及稀土永磁体实施了出口管制。
在汽车和机械等领域的欧洲企业陷入困境,因为其中国供应商需获得出口许可证以向其供应。
中国商务部承诺为欧洲进口商创造“绿色通道”,但尚不明确北京是否允许对美国最终用户的再出口。
对欧洲的国家和经济安全影响巨大。
欧盟几乎完全依赖中国的稀土和永久磁铁进口。
这些在许多绿色和数字行业以及国防工业中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国防供应链与美国的高度整合,因此,北京对其新最终用户名单的执行可能会给跨大西洋的安全带来新挑战。
根据我们的统计,至少70家美国实体现在在该名单上,这意味着欧洲企业如果与其交易,可能会违反中国的出口管制。
除了关键矿物外,中国共产党还在国内知识产权和人才方面保持高度警惕,从没收DeepSeek员工护照到阻止印度进口德国隧道掘进机或接受Foxconn的设备和人力资本,以在印度制造苹果iPhone。
将这些点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北京官员掌握着世界各国高科技产业的钥匙。
所有这一切发生在特朗普政府对盟友发出模糊而响亮的期望之际,即希望盟友在技术上与中国保持距离。
在这一高度波动的环境中,欧盟将愈加难以顺利实施自身的去风险议程。
但是,中国努力让各国对其保持依赖的举动也凸显了欧洲应当继续坚持,解决战略依赖的紧迫性。
中俄合作:北京与莫斯科展现出更大的地缘政治协调意图
中俄合作继续对欧洲构成风险。
习近平在5月访问莫斯科参加胜利日庆祝活动,再次展现了中俄合作的力量,以及北京对莫斯科的优先重视。
习近平选择前往俄罗斯,而不是参加一个纪念欧中关系50年的布鲁塞尔活动,显示出近期美国试图施压乌克兰并接触莫斯科的失败,导致俄罗斯与西方的更紧密合作。
习近平和普京再次重申双方的“无上限”伙伴关系,并发布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强调他们的全球愿景。
北京重申了其对乌克兰的立场,称“没有外部势力”会干涉中俄关系。
与此同时,莫斯科公开反对所有形式的“台湾独立”,暗示在这两个地区更紧密的地缘政治协调。
双方还共同谴责单边制裁,并呼吁建立更为公平的多极秩序和不可分割的欧洲安全架构,传达出他们对自由民主模式和当前全球秩序的协调挑战。
在经济和军事领域,这一关系持续加深。
2024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创纪录的2450亿美元,几乎所有交易均以卢布和人民币结算,以避免西方体制的审核。
中国的双用出口也在持续支撑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
根据一份泄露的报告,欧盟认为中国大约负责80%的对俄罗斯制裁的规避行为。
5月,乌克兰情报部门还指控中国直接向20个俄罗斯军事设施提供工具设备、特种化学品、火药和其他组件。
这不仅破坏了欧洲的制裁,也暴露了欧盟在对乌克兰战争的集体回应中存在的脆弱性,并给欧洲的科学与商业利益相关者带来了急性风险。
目前,欧洲对中国支持俄罗斯的回应效果极其有限。
对于北京来说,其与莫斯科关系的战略重要性超过了欧盟对少数几家中国公司的外交施压和制裁。
在缺乏能够改变中国成本-收益分析的新战略的情况下,欧盟将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且可能使中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更加肆无忌惮。
对于欧洲而言,它将可能需要在有限的美国支持下应对这一挑战。
关于中俄关系的经济、政治、安全和社会维度,可以查看中国-俄罗斯仪表盘,Citow研究所、MERICS、瑞典国家中国中心(NKK)以及瑞典国际事务研究所(UI)下的斯德哥尔摩东欧研究中心(SCEEUS)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
中国的国内与商业环境:解放军清洗、消费支出疲软和间谍恐惧加剧不确定性
尽管时常发生劳动抗议,但似乎中国的国内稳定并没有出现紧急风险。
然而,新的反腐败驱动(尤其是在军事领域)、贸易战对就业和国内消费的影响,以及日益加剧的间谍恐惧,为政治领导层、私营部门和普通民众都带来了不确定性。
习近平的反腐败行动在各个社会领域依然没有减弱。
高层军事官员频繁消失或失势,加剧了内部不信任的传言。
今年,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几篇关于“政治整顿”的评论,强调反腐败工作和忠诚对于实现全面战备的重要性。
在自上而下的更高目标与不断加强的打击行动下,这可能会在整个系统和政治网络中植入对不当行为的恐惧。
普通百姓的就业和生活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年初时,中国领导人公布了计划,旨在提高工资和养老金,包括激励生育和促进国内消费的措施。
除了科技之外的公共投资和对制造业的重新重视可能是稳定因素,但地方政府面临财政约束。
尽管小幅回升,但刺激消费的经济激励尚未导致持久的消费增长。
贸易战和海外市场限制的影响日益显现,加剧了经济前景的阴暗,局面可能比公开数据显示的还要严重。
政府能够通过新的城市和农村发展计划以及数字和人工智能投资的增长承诺来平息这些问题,但尚不明确这些计划的成效如何。
美中紧张引发的另一个后果是双方的警惕性日益提升,导致了双方面对面“猎巫”活动和对外国代理人及信息来源的招募。
在市民公共(和通常是私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被安全化的背景下,普通人和在华外国公司都面临着被卷入争端的高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