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冲突对中国的机遇与风险

6月1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上首次就以色列与伊朗的持续冲突发表声明,谴责暴力的爆发,称北京“反对任何侵犯其他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行为”,并强调升级“并不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这份声明引人注目的不是内容——所用的语言并不特别,而是时机。该声明是在以色列对伊朗的第一次空袭后五天发布的,空袭导致一系列高层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军官和核科学家遇害,显然让纳坦兹核浓缩厂失去了运作能力。

中国对此危机的初步反应平淡无奇,模糊地谴责暴力升级,呼吁和平解决以伊争端。许多国家在危机最初时会发表类似声明,但随着领导层判断出应采取的立场,往往会被更具实质性的声明所取代。但一周多后的今天,在其他地区及世界各国对以色列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大之际,北京似乎依然没有下定决心。

习近平与俄罗斯领导人普京的通话也表明了这一点。根据中国外交部的声明,普京强烈谴责以色列攻击伊朗核设施的决定,并称这一攻击“非常危险”,呼吁立即解决。相对而言,习近平则“阐述了中国的原则立场”,并表示当前中东局势非常紧张,这再一次表明世界已经进入动荡和变革的新时期。

两者语气的差异可谓显而易见。虽然习近平同样强调了停火的重要性,并特别指出以色列是冲突的发起者,但其言辞似乎暗示出对冲突的默许。

有充分理由使中国希望避免在以色列和伊朗之间选边站。北京的中东政策整体上是中立的;与美国要求其伙伴满足某些前提条件不同,北京明确表示愿意与任何有意展开贸易的国家进行合作,无论它们的地缘政治立场或人权记录如何。

如果中国因空袭而明确与以色列决裂,未来在与中东科技中心的业务合作中可能会遇到困难,这对于一个致力于现代化和科学发展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可怕的前景。

然而,中国的淡定立场或许也源于对持久冲突将为中国带来难得机遇的认识——尽管这也会危及其自身利益。

首先是风险。数以千计的中国公民生活在伊朗和以色列,一旦局势进一步升级,可能会面临危险。中国已建议其公民离开这两个国家,并开始进行撤侨行动。截至目前,尚无中国公民在两国的攻击中遇害,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后果将难以预测。

更广泛而言,冲突的扩大可能导致霍尔木兹海峡的封闭,这是全球每日约五分之一能源供应的关键节点。中国从海湾国家购油的比例过高,而其五大主要供应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阿联酋——如果因此受到重创,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同样,伊朗自身也占据中国进口的约15%的份额,而邻近的主要出口国阿曼将受到直接影响。虽然中国还从俄罗斯和马来西亚获取大量石油,并可通过增加订单来弥补短缺,但这两个国家必然会因需求增加而提高价格,从而给北京带来麻烦。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可能上涨,而总体全球经济前景将受到负面影响。这场危机无疑发生在中国最糟糕的时刻。尽管习近平致力于推动“双循环”经济模型,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但中国经济自2021年地产行业危机以来一直濒临衰退,依旧极度依赖全球贸易,必然会受到影响。

最后如果伊朗无法通过常规手段阻止以色列进一步攻击,可能会寻求获取核武器,这极有可能导致中东地区进一步的核扩散——这一结果是北京不想看到并努力避免的。

然而,持久的中东危机对中国而言有一个显著的上行空间:从安全角度来看,长期的战争后果对美国来说将更加糟糕。虽然华盛顿与耶路撒冷之间的政治纽带已不如从前强烈——无论是特朗普总统还是拜登总统都曾在白宫中对以色列领导人内塔尼亚胡表达过不满——但始终存在一种理解:如果以色列遭到外部对手的严重威胁,美国将不惜一切代价伸出援手——正如尼克松总统在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期间所做的那样。

对此,美国的承诺已经过于广泛。现代战争是通过导弹进行的;以色列-伊朗冲突也不例外。自冲突开始以来,以色列空军的防御装备以空前的速率消耗拦截导弹。尽管以色列国防军对此保持沉默,但《华盛顿邮报》周二发布的一篇报道表明,以色列仅拥有10到12天的战斗导弹储备,之后将依赖美国来补充其发射器。

导弹生产是一个零和游戏,任何美方导弹用于保护台湾的,就是无法用来支援以色列的导弹。反之亦然:每一枚美国拦截导弹被送往以色列以防范伊朗攻击的同时,台湾也会失去一枚可用无导弹。而尽管美国拥有的导弹数量是一个高度保密的秘密,但毫无疑问,库存正处于紧缺状态——特别是在乌克兰持续战争三年多的情况下,很多美国的持续生产已经被用于此。

中国领导人清楚美国的过度承诺问题,并有系统地努力扩大这一问题的影响。外界普遍认为,北京在10月7日后的社交媒体上煽动了对以色列的公众情绪,助长了海外的反犹太主义暴力行为,使得和平协议的可能性降低。同时,中国还向胡塞武装提供了导弹制导系统,用于攻击美国舰船,迫使美国海军在自身防御中消耗更为宝贵的导弹。

在这一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密切关注美国的反应,等待进一步的局势发展,并考虑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

或许最重要的是,特朗普对于是否要卷入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战争,其摇摆不定的态度,可能将为我们提供关于他未来对待台湾的模糊态度的见解。就当前而言,北京将从观察总统自己的一举一动中获得许多启示。

图片源于:nationalinterest